义乌论坛 - YWBBS

义乌北苑街道柳一村 豪华的古建筑“迷宫”


明清时期的义乌,商业发达,社会上兴起了一种“以商助学,商学共荣”的儒商文化。这种儒商文化也体现在了柳村的古民居中。同时,柳村的古民居也不失为一组建筑艺术品,从宏观布局到微观雕刻,都令人叹为观止。

礼耕堂的大门怎么朝着正南?攸芋堂的“攸芋”两个字该怎么读?锄经堂正厅到底有几个雀替?

    自从当上街道的“非遗”普查员,义乌市北苑街道柳一村的退休工人杨尚钫算是彻底爱上了柳村的古建筑。他查宗谱、翻古汉语词典,把柳村的古建筑角角落落梳理了一遍。这一“梳”可不得了,他发现,小小的柳村竟然有36个堂,每个堂有每个堂的特色,每个村的堂又自成风格,简朴的、豪华的、小巧的、宏大的,别说令外人眼花缭乱,连生活在其中的人,可能也讲不出许多的所以然。

    义乌民间曾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柳村的屋,东河的谷。”柳村的古民居素有名气,这名气来自何处?让我们随着杨尚钫一起去看看。

    花开三朵 各有特色

    柳二村

    柳一、柳二、柳三村,从建筑来看,最早富起来的是柳二村,时间大约在明末清初。这时候的建筑特点是规制比较小,装饰简朴。

    古时候,各阶层的人该穿怎样的衣裳、该建多大的房子,甚至房子的朝向,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是规制。这种规制不仅贯穿于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体现出了极为鲜明的贵贱等级。比如在明代官修的典章制度书《明会典》中,记录贵族女装可以用各色绫罗,而平民女子的衣服用料则受到限制,即便是礼服,也限用紫色粗布,并且禁止用金绣,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绿色和桃红色等浅淡的颜色,而禁止使用大红色、鸦青色和明黄色等浓艳的色彩。

    因为建得比较早,所以柳二村的古建筑体现出了规制小、简朴的特点。据杨尚钫介绍,柳二村有个一经堂,内部几乎一点花纹装饰都没有。因为当时的太公就是坚守着这样的祖训:外表要朴素,内心要有德。据说他娶妻的标准也是外貌不必漂亮,但要贤惠有德。

    柳三村

    到了清康熙年间,柳三村开始兴盛起来。柳三村古建筑的特色是单体建筑群比较大,风格由明朝的简约粗犷渐入清代的精深细巧。其中最典型的是这里的“千柱屋”。“千柱屋”即本立堂,号称“千柱”,可见其大。据考证,本立堂有房屋130间,大小柱子828根,从台门进入,依次是前厅、前堂屋、正厅、正屋、后堂屋、后屋共六进半。这么宏大的建筑,为什么会冒出这个“半”进来呢?原来,当时有规定,只有官府才可造七进深的房屋,民间造屋如果达到七进,那就是“僭越”,是“犯上”之罪,所以本立堂造到六进半时戛然而止。

    柳一村

    时间到了清乾隆年间,柳一村开始崭露头角,这里的古建筑特点是规制宏大,建筑华丽。这自然与当时处在乾嘉盛世,商贾腰包充实有关,也与这里的传奇人物杨思堆有关。

    柳一传奇 古建迷宫

    如果没有向导,走在柳一村的古建筑群里就可能迷路。几个朋友一块儿去玩,两分钟见不到,必定要打电话问了:“你在哪个堂?”

    锄经堂、攸芋堂、存厚堂、东山家塾……这连片的建筑,都指向一个人的名字———杨思堆。关于杨思堆,似乎有很多故事,最传奇的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他在兰溪打工时的故事,一个是他做了当铺老板以后的故事。

    传说有一年,一苏州客商到义乌收购大枣,以花论价。当年正值枣子大年,枣花如雪。契约签订后,暴雨半月,十里枣花几乎落尽。苏州客商无奈而去,途经兰溪时,又把盘缠丢了。多亏当时在兰溪打工的杨思堆拾金不昧,把拾得的银两如数归还。苏州客商无以为报,便把买枣的契约送给了杨思堆。不料,花开二度,枣子大丰收,杨思堆喜出望外,雇人打下,加工成南枣。杨思堆特地到苏州,找到那位客商,相赠南枣数船以示答谢。这件事在苏州传为佳话,一些大客商纷纷愿意出资扶持杨思堆。

    清乾隆年间,杨思堆在义乌柳村、稠城、佛堂以及东阳县城、浦江黄宅等地开设当铺。同行有人故意挤对杨思堆,想当光他当铺里的所有银两,让他支撑不下去。杨思堆接到急报后,火速从别的当铺筹备银两40筐,装在20辆手推车上运过去。路上,有一车夫不慎绊倒,两筐银子滚了一地,随行押送的伙计们纷纷去拾地上的银两,耽误了车队的进程。车队前面的杨思堆传下话来:“银子让别人拾些去没关系,赶路要紧!”消息传出去,忌恨他的同行惊叹杨思堆竟有如此雄厚的实力,担心事情再搞下去,自己要“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便赶紧取回当掉的财物,这一来倒使杨思堆大赚了一把。后来有人得知,当年杨思堆只不过略施小计,40筐银子中只有倾倒的那两筐是真正的银两,其他38筐只不过是在石头上面铺些碎银而已。

    虽然这些传说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但杨家当时财力雄厚却有房屋为证。杨尚钫说,在杨思堆手上,除了攸芋堂建得略早,其他如锄经堂、存厚堂、慎余堂、桂馨堂、听漪堂、漱润堂等,差不多都是在同一个时期建起来的,另外还有东山家塾、畅斋公(杨思堆的父亲)祠堂和一个未命名的十八间等,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后人称此地为柳村当典里。这些建筑风格统一而内部各有奇巧,据说是集周边能工巧匠建造而成,做工细腻,精美无比,而又结构开阔,气度雍容。可惜的是慎余堂、桂馨堂、漱润堂、听漪堂已在历史的风雨中被毁。据说当时修得最为精美的是桂馨堂,堂里的灯都由珍珠穿成,称为“珠灯”,奢华可见一斑。

    除了建房留给后代子孙,杨思堆还乐善好施,“秉性慷慨,积而能散”,因重建文庙有功,他还获得了嘉奖:钦定给“乐善好施”字样,并由地方官库给银30两,修建牌坊。

礼耕堂

    礼耕堂是杨思堆祖父辈的太公所建,大约从清乾隆二十七年开始造,到乾隆三十六年造好。这一建筑风格独特,值得一看。
    礼耕堂的雕刻有乾隆早、中期的风格,一般只有花的图案,浑厚而简洁。它的匠心,全在你可能体会不到的地方。比如它的大门朝向正南,一般来说,当时只有官府才可正门朝南,民居都要打个斜。礼耕堂门朝正南,足可见当时杨家的影响力。当然,这边破了规制,那边还要弥补一下,所以礼耕堂的正厅后面弄出两个小小的后门来,以显示跟官府的不同。另外,它从前厅到后堂屋,地势渐渐升高,此所谓“步步高”;正厅墙面的砖是所谓的“磨砖”,据说磨一块都要一两银子;地是划出格子的“周(音)地”,这也是府堂才能用的。
    浑朴之中显出个性,这就是礼耕堂的表情。

攸芋堂

    攸芋堂大约从清乾隆三十五年开始建,乾隆四十三年建成。攸芋(音“优忽”,“芋”通“ ”,是覆盖的意思)两个字是从《诗经·小雅·斯干》里来的:“鸟鼠攸去,君子攸芋。”意思是鸟鼠都进不来,君子就住得舒服啦。
    这是一座极其考究而充满奇趣的屋子。你看看那大厅的柱子,粗得一人根本没法抱,你看看那雕刻,精美绝伦,是东阳木雕的杰作。但攸芋堂也是荒废得特别厉害的屋子,现在屋里堆着杂物,藻井上据说原来雕刻着二十四孝图,现在也大多损毁。只有院子里一棵生长了100多年的天竹,还是很茂盛。

锄经堂

    作为杨思堆的第六代孙,杨尚钫现在就住在锄经堂里。如果说礼耕堂的雕刻还是比较单纯的花饰,那锄经堂的雕刻就已显出了极为繁复而细腻的风格,龙凤、花鸟、人物……大厅的30个雀替,都有各自的图案。我们仰着头看得脖子酸,也没能全部看过来。

    明清时期的义乌,商业发达,社会上兴起了一种“以商助学,商学共荣”的儒商文化。这种儒商文化也体现在了柳村的古民居中。同时,柳村的古民居也不失为一组建筑艺术品,从宏观布局到微观雕刻,都令人叹为观止。 

来源: 浙中新报 


# 义乌北苑街道柳一村 豪华的古建筑“迷宫”    {最后编辑时间:2021-06-17}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