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论坛 - YWBBS

义乌老厅堂讲述树的故事


在众多被列入文物保护点的古民居古建筑中,有很多祠堂的堂号以树木或跟树木有关的典故命名,如“松树厅”、“杉树厅”、“植槐堂”、“一木厅”、“金树堂”等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每当我参观古建筑或者文物时就会产生这样的联想。许多老人至今仍然住在数百年前建造的老房子里,却能收到千里以外的电视信号,可见我们后人要比前人幸福。
昨天是植树节,我在翻阅义乌市级文物保护点目录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众多被列入文物保护点的古民居古建筑中,有很多祠堂的堂号以树木或跟树木有关的典故命名,如“松树厅”、“杉树厅”、“植槐堂”、“一木厅”、“金树堂”等。记者走访了其中几个厅堂,记述了以下四个和树有关的故事,以飨读者。

 故事1:用石柱代替松树柱

(相关厅堂:城西街道松树厅)

记者驱车来到义乌城西街道上杨村口,一问路,大家纷纷往前一指:松树厅就在菜市场边上。
经过2007年的修缮,红漆为主的松树厅显得富丽堂皇,重修牌匾上标明它始建于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松树厅作为上杨村杨氏家族的一个小祠堂,比现存的杨氏宗祠(当地人称“后祠堂”,更为宏大的“前祠堂”因建设铁路2004年被拆)建造时间还早些。
“其实,松树厅原名‘双凤堂’,这也是它的真正堂号。”今年75岁的杨圣智老人是村里为数不多能够说出“松树厅”来历的人,而许多村民都曲解成“双凤堂”是后人题写的。据《梅溪介山杨氏宗谱》记载,松树厅为荣一公、荣二公两位杨氏先人合建,故取名“双凤堂”。
村支书杨文正说:“上杨村有2400人,还有许多外来打工者在此居住。属于村集体的林地就有2500亩,是名副其实的大村庄。周边山上以松树居多,太公建造松树厅应该是就地取材。”
村里一些老人回忆,小时候松树厅包括后面的堂屋和前面的戏台,规模要大得多,现在只剩下18根用松树凿成的大柱子支撑的正厅。大概是当年建造松树厅大兴土木,后来杨氏族人建造前后两祠堂时,能够派上用场的老松树不多了,每个祠堂的厅堂本该用20根大柱子支撑,后来仅用了6根用松树取料,其余皆以石柱代替。

 故事2: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相关厅堂:佛堂镇杉树厅、植槐堂)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义乌佛堂镇倍磊片葛仙村的杉树厅。房子已经破败不堪,83岁的陈根贤比画着回忆:“小时候我们能看见门口有个长长的旗杆,它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经500多年。”杉树厅所有的木结构都取自杉木,柱子所用的老杉树也来自附近葛峰山上。
“佛堂镇内以树木命名的祠堂还有倍磊的树滋堂、田心村的树声堂以及日顺里的植槐堂,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植槐堂,说起来它还有一段典故哩。”佛堂镇的民俗研究者贾沧斌昨天告诉记者他的惊喜发现。原来,成语“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就出自王氏祠堂“三槐堂”的堂号,至今居住在佛堂日顺里的“植槐堂”王氏后人仍津津乐道其先祖王旦和这个成语的骄傲往事。
《宋史·王旦传》曾专门记载了这个有趣的故事:王旦的父亲王祐为勉励子孙立志求进,以槐树象征渊博的学问和崇高的地位,便在庭院中手植三株槐树,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他的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拜相,人们就称其家族为“三槐王氏”。王旦生三子,长子王雍为国子博士,次子王冲为左赞善大夫,三子王素仁宗时任工部尚书。各地“三槐堂”、“槐荫堂”成为王氏风范的象征,在海内外广泛播扬。

 故事3:以讹传讹的“木敬堂”

(相关厅堂:赤岸镇懋敬堂

祠堂堂号的命名大多有自己的典故,它们或为缅怀先祖,或为激励族人,而且一旦命名,后人不可篡改。但在赤岸一村有一个古民居原来叫做“懋敬堂”,后来却被人以讹传讹写成了“木敬堂”。
赤岸一村村民大多姓冯,据《赤岸孝冯宗谱》重修召集人冯文栋先生解释,“懋敬”是勉励戒慎的意思,语出《尚书·太甲下》的“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以前的贤王时时勉励自己敬修德行,以便能符合上天的意志)。
“懋敬堂”为清代建筑,建于乾隆年间,是赤岸镇面积最大的古代民居之一。它坐北朝南,正门写着“斯里称仁”,东西边门各题“种德”、“锄经”,反映了200多年前它的建设者、赤岸籍在福建福州当总兵的冯公陠的美好愿望。
村文书丁祥清告诉记者:“木敬堂最多时居住着27户人家,故又称‘木敬堂二十七间’。”“懋敬堂”现在只有四户人家居住,出生于1920年的冯汉庆老人是居住在这里最年长的户主,他在这个偌大的四合院生活了89年。冯汉庆说:“木敬堂基本维持原先的布局,你看大柱子用的是杉木,顶梁是槠木,牛腿是桦木,桌椅是红木,窗棂则是杂木。”可见建造懋敬堂时几乎什么树木都用上了,这也许就是“懋敬堂”被众多文字资料写成“木敬堂”的原因吧。

 故事4:一棵树撑起“一木厅”

(相关厅堂:大陈镇一木厅)

义乌大陈镇凰升塘村古民居众多,其中保存最完好的就是位于该村新屋里的“一木厅”。与之相邻的、布局同为两进三开间、面积也相同的一处大宅门叫“下厅”;因“一木厅”更靠山,也叫“上厅”。
村支部委员陈洪范说:“上下两厅通过中间的陪厢房连成一个整体,叫‘惇叙堂’,距今200多年,是我们的先祖喜元公建造的。‘惇’为什么不写成常见字‘敦’呢,我们先祖认为‘敦’字的反文旁会让后人反对文化,不好。”
在“上厅”门口的石门上,依稀可以看见一行红字,据说是“天国同胜”四个字,和“下厅”的“天朝××”相呼应,都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标语。在两个厅的门楣石柱上,还留着从“一”到“十五”的红数字,那都是太平军驻扎这里时的编队记号。
令人称奇的是,“上厅”第二进的三间大厅八根大柱子以及数量众多的大梁小梁,都是用同一棵樟树的木头建成的,叫它“一木厅”再合适不过了。由于樟树是竖剖的,每根大柱子的纹理都非常清晰。
村民陈佑芳说:“当年先祖喜元公占卜三年后才决定建造新房,这棵建造一木堂的樟树是遍寻各地才搜来的,建造完这么宏伟的房屋后还多出一根大柱子卖给别人。”真让人难以想象,当初这棵樟树该有多么巨大?

记者 石磊


# 义乌老厅堂讲述树的故事    {最后编辑时间:2021-06-23}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