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论坛 - YWBBS

500年杜门村


东塘乡杜门村,传说因500年前傅姓太公傅藻建杜门书院而得名。

  东塘乡杜门村,传说因500年前傅姓太公傅藻建杜门书院而得名。

据清时修的《傅氏宗谱》记载,义乌傅姓先祖原住清河,即《水浒》中武松打虎之地。东晋隆安二年,傅熹到义乌当县令,傅姓人开始在义乌定居下来。傅姓后代中名声较响的有傅翕(即双林寺佛祖)、观察使傅鹏、太常少卿傅敬、南宋进士傅芷、明朝才子傅藻等人。

傅藻,字伯长,号国章,幼年丧父,靠母亲楼氏带大。他读私塾时,记忆力、阅读能力很好。元末与宋濂、王(礻+韦)、刘涓等跟随黄(氵+晋)学习,都以文章出名。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为避兵乱傅藻住进八都坑龙门山中,早晚读书不辍。朱元璋统一后,义乌县令向朝廷推荐了4位才子,傅藻就是其中之一。洪武5 年,傅藻向朱元璋陈述了治国的观点,深受朱元璋称赞。朱元璋称赞他“刚明有守,介节无私,擅果决之”。洪武7年,傅藻被授翰林院编修之职。

此后,傅藻就在翰林院编写元史,不久又任职东宫应奉,编《春秋始末》二十卷。常与朱元璋谈论天象学说。当时,朱元璋老家凤阳皇亲国戚极多,很难治理。朱 元璋就派傅藻以监察御史、光禄大夫之职去凤阳整治。傅藻一一查清谁是真亲谁是假戚。回来的路上,傅藻想想这些攀附之徒的嘴脸,十分可笑可悲,就写了二十多 首诗,大多寓讽谏之意。

回京后,朱元璋在华益殿 召见他,他就把这二十几首诗送给皇帝看。朱元璋看了觉得十分有趣,也写了4首诗与他相对,并赐他大红蟒一匹、花素一匹、大红胸背一匹、红绢一匹。不久傅藻 即被提拔为东宫文学、预教大本堂。后又任武昌知府,一年后改任河南廉使。正当傅藻官运如日中天时,他却以老娘身体不好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回家尽孝心。嘉庆 《义乌县志》中有他一首《征途漫咏》的诗,可见其心:“朝发毗陵浦,文宿扬子湄。渡江风气殊,遥戌望中陂。男儿金勋业,宁恋松菊期。吾羡谢安石,徐下东山 陲。功高世不忌,谈笑力围棋。”当时朱元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肆杀戮开国重臣,傅藻当然也见多了刀光剑影,知道自己还不如谢安谢石兄弟那样,及早抽 身。

傅藻回家后,就建贞则堂给母亲居住,并在人称夜珠园的地方建书院。因为他当官多年,退下来肯定会有不少人来麻烦他,于是他干脆把书院题名为“杜门”,即闭门不出之意,希望别人不要来烦他。后来,杜门书院出了名,这个村子就叫杜门

洪武15年,傅藻母亲去世了。傅藻从此一心教学。他的著作有《国章春秋》二十卷,《纪行诗》若干卷。娶妻吴氏,有二子三女,傅藻死后葬在台门山。

现在杜门村中仍有一座“杜门书院”,也叫傅大宗祠,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保存完好。匾额大都毁于“文革”,仅剩“尚书第”匾、“乡进士”匾、“德行可 风”匾,这些都是清朝遗物,宗祠中另外几块“荡寇宁民”匾、“御史第”匾、“进士”匾、“杜门书院”匾都是1992年重修杜门书院时仿制的。

杜门虽处山区,经济不及苏溪、大陈发达,但近年来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当地盛产松、竹、茶等,这些年又兴办了许多服装厂。杜门村对面的鹅峰山,半山腰有瑞丰寺,乃唐朝所建的,八十年代中期重新修缮,现为我市十个保留寺庙之一,游客不断。


# 500年杜门村    {最后编辑时间:2010-02-21}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