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论坛 - YWBBS

义乌地名的命名理据


通过对义乌地名的详尽梳理和归纳,揭示出义乌地名的主要命名理据,包括地形地貌特点,宗族姓氏,宗教相关事物、人工建筑物,传说故事、美好愿望或谐音雅化,贸易或物产等五大理据,有助于义乌地名的保护、规范、开发和利用。

  引 言
“地名”,顾名思义是“地之名”,它不仅是纯粹的地理现象,也是一种典型的民族和地方文化现象。地名的命名反映了不同地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固定思维模式,体现不同地区的思维共性和思维特性,对这种方式和模式的总结,便是地名的命名理据。本文拟从文化学的角度切入,对义乌地名的命名理据进行发掘研究。本文使用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义乌县地名志》(1984)和清嘉庆《义乌县志》,部分资料根据需要做补充调查。

一、概述

(一)义乌地理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金衢盆地东部,市域面积约1105平方千米;浙江省地理中心地处境内,至省会杭州百余公里;东邻东阳,南界永康、武义,西连金华、兰溪,北接诸暨、浦江。辖稠城、北苑、稠江、江东、城西、后宅、廿三里七个街道办事处和大陈、苏溪、上溪、义亭、佛堂、赤岸六个镇。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部有义乌江、大陈江、洪巡溪冲积而成的河谷平原。地势自东北向西南缓降,构成一个南北长、东西短的长廊式盆地。境内地貌以丘陵为主,丘陵占34.40%,河谷平原占23.73%,低地占23.48%,岗地占18.39%。河流属钱塘水系,境内最长河流为义乌江,其次是大陈江、洪巡溪等。

(二)《义乌县地名志》
《义乌县地名志》是一部以介绍义乌县地名为主的资料工具书,义乌县地名委员会编,出版于1984年,对全县的区划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名称、人工建筑物和名胜古迹名称以及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进行了逐个调查核对,并对规定范围有地无名、重复地名、庸俗地名等做了必要的命名和更名。1988年,浙江省政府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县级),其辖域范围并没有改变,地名系统基本保持,《义乌县地名志》仍是义乌市有史以来收录最为丰富的一部地名志。该志书共收录 2699条地名,其中行政区划名称787条,自然村名称1491条,街、路、巷名称46条,山河湖塘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240条,独立存在、具有方位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和人工建筑物名称125条,名胜古迹名称9条。

二、以地形地貌特点为命名理据

人们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最为熟悉,也倍加关注,生活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命名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以自然环境的特点作为自己生活聚居的标志。

(一)以相似形式命名
指从地理地貌特征上看,形状上类似某种动植物、器具、人体器官、数字等,就因这种类似物而命名。
与常见动植物有关的,如龙回村前有座小山岗,形如龙,山岗对面是座白蚁山,传说龙怕白蚁而回避,因名龙回。象山,因村坐落在形似大象卧着的山坡上,故名。又如:马鞍山、马头山、马脚蹄、羊印坑、石塔鱼头、羊角山、鸡头岭、双狮岩、狮子山、猪头山、牛头山、石牛山、笋山等。
与常用器具有关的,如盆塘,因村坐落于盆形的山谷中,故名。又如:捣臼坑、畚斗坑、畚斗坞、石鼓后、湖门、盆山、山盆、屏石头、舟墟、楼仓、麻车、犁头山、木城等。
与人体器官有关的,如五指山,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载:“五指山,在廿八都,俨然一手,势若探天,南向皆岩高耸,壁立如削成,北向五指界限分明,中指尖有石洞。”故名五指山。又如:八足塘、八脚坎等。
与数字有关,如八岭坑,因山上有条岭象“八”字形,由此得名八岭坑。又如:十字街弄。
(二)以自然地理实体名命名
义乌境内地形变化大,山川、河流、塘湖等交错分布,为了便于获取生活所需的资源,人们靠山而栖,围水而居,习惯性地将这些地标性的、对生活居住有重要影响的山川、河流、塘湖、人工建筑物等自然地理实体名作为地名的命名依据。
以塘、溪、湖等水名命名,如荷叶塘,据传村口有口大荷塘,夏日荷香四溢,秋来莲藕满塘,村以塘名为荷叶塘。又如:五星塘、分水塘、油碑塘、立碑塘、凰升塘、温草塘、后深塘、月白塘、徐樟塘、祖科塘、活鱼塘、楼山塘、麻车塘、白塔塘、深塘、湖塘、莲塘、派塘、葛塘、泉塘、井潭、清塘等。如苏溪,由蒋宅和胡宅两村组成,据清光绪《义乌苏川胡氏宗谱》记载:“乌伤之西北有地曰酥溪,谓其水甘而腴,有类于酥也;或曰昔者有酥氏居住,故曰酥溪。”后演变为苏溪,镇以溪名。又如:密溪、枫溪、双溪、小吴溪、丫溪、华溪、仙溪、乔溪、沙溪、和溪、清溪、剡溪等。如枧畴,该村先祖居于枧畴湖(今名枧湖)畔,村以湖名。
以山、岭、岗等山石名命名,如龙祈山,因村座落于龙祁山(原名龙祈山,据嘉庆《义乌县志》记载,龙祈山,山之西有水,名深溪,自县北流入浦江。旱时,居民祈祷)麓,故名。又如:义驾山、莱山、龙华、湖山、金山、鲤鱼山、五平山、东岗山、里西岗、屏风石、高岭、马岭、白岩、山坞、倍磊等。
此外还有以坑、坞、畈(田)、坪等低地、平地名命名,如大门里、画坞坑、分水坑、八岭坑、石见坑、阳坑等;水田畈、长畈、东畈、大畈、畈田、先田等;山坞、云头坞等;毛坪、西瓜坪、冷坞坪等。
(三)以相对地理空间位置命名
除与自然地理实体在空间位置上吻合的情况外,也存在与自然地理实体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以相对地理空间位置命名是指当聚落等与地标性自然地理实体存在一定形式的距离时,人们采用以一定方式,包括方位词和数量词,标示相对地理空间位置的方法命名。
一些地名中的方位词在前,如前沙溪和后沙溪,村前有条溪,从南山坑流出,沙石较多,故名沙溪,位于溪流上游的称前沙溪,位于溪流下游的称后沙溪。又如:上里角塘、下里角塘、上鲍西塘、下鲍西塘、里朝塘、外朝塘、上青溪、下清溪、上东溪、下东溪、西溪、东溪、东塘、下湾、西岸、北山、西山、下山头、下余山、下崇山、后山脚、东山背、里甘、上大路、东大鲁、西田畈、后畈、下畈等。
一些地名中的方位词在后,如泽潭沿,明朝时祖先从双林寺迁居于此,因座落在泽潭塘边,故名。又如:长江沿、荷叶塘角、大塘下、深塘下、湖塘西、塘西、溪前、溪后、溪北、湾头下、大岭头、大岭下、西山下、岭顶、岭北、岭背、岗头、岭下、大岭下、鹅毛山脚、大坑底、义北、青南、田沿、九坞口、岩界、雅端、稠关等。
一些地名中并无方位词,但以实际数字距离标示相对空间位置,如廿三里,因距离义乌县城、东阳县城和苏溪镇均为二十三里地,故名。又如:八里前山、四里滩、十二山头等。

三、以宗族姓氏为命名理据

姓氏是人类个体与生俱来的第一符号,也是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家族或宗族的群体标志,是人们维系血亲、区分族别的重要依据。“在中国农村以姓氏聚居的相当普遍,加上宗族主义的思想影响很深,农村中以姓氏命名的居民点也占很大比例”。以当地大姓或早期住民的姓氏命名在全国各地是一个普遍现象,在义乌地名中此类现象也比较多。

(一)以宗族姓氏命名
指直接以目前或先前居住于某地的主要姓氏命名,且地名中无方位词标示方位的一类。如大陈镇,自陈氏居此后,形成一个人口众多的大族,因名大陈。又如黄杨梅,村民由黄、杨、梅三姓组成,故名。
这类地名在形制上比较容易辨别,一般以姓氏加通名构成,义乌地名中的通名,较常见的有村、界、宅、店、坞、巷、家、坪等。
X村:徐村、薛村、金村、万村、马村、王村、贝村、孔村、樊村等。
X界:丁界、万界、王界、毛界、孔界、何界、张界、陈界等。
X宅:于宅、王宅、仇宅、石宅、李宅、张宅、邢宅、宗宅、徐宅等。
X店:童店、丁店、周店、王店、毛店、张店、陈店、楼店等。
X坞:张坞、楼家坞、颜坞、齐家坞等。
X家:贝家、蔡家、张家、陈家、范家、洪家等。
X坪:王坪、毛坪等。
X巷:毛巷、毛家巷等。
X弄:傅宅弄、陶宅弄、孟宅弄、蒋宅弄、朱店弄、等。
大X:大陈、大王、大楼、大方等。
以混合姓氏构成的情况,除黄杨梅外,还有斯何、胡陈、马丁、楼下张、陶斯、徐冯、楼存傅、里忠(李、宗曾居住)、施傅宅等。
其他:姓贾、姓吕、曹道、楼仓、宣德里(意即宣氏所居之地,是文明道德的村庄)等。
(二)以方位和姓氏结合命名
这类地名数量较多,主要指以姓氏命名的同时,以方位词标示相对地理空间位置。
以方位加姓氏构成,如上周、上傅、下王、下朱、前何、前徐、后陈、后叶、东陶、东余、西赵、西张、南陈等。
以方位加姓氏加通名构成,如上贾宅、上贾里、下童店、下张畈、下傅宅、下骆宅、前黄宅、前金宅、后毛店、后金宅、东傅宅、西毛店、西王界等。、
这类地名往往出现上下、前后、东西对应的情况,表明在人口繁衍、扩张或迁徙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始终重视姓氏符号的保留,也始终重视以原居住地为中心坐标点。如上西陶和下西陶,据传先祖陶氏兄弟三人,从江西浔阳迁居于此,长成后分居各地,老二分居于兄长的西部,且地势较其为高,因名上西陶,老三分居于兄长的南部,且地势较其为低,因名下西陶。又如:上陈、下陈、上楼、下楼、上傅、下傅、上王、下王、上华店、下华店、上朱宅、下朱宅、上楼宅、下楼宅、前陈、后陈、前傅、后傅、前毛店、后毛店、上毛陈、下毛陈、东陈、西陈、东王界、西王界等。
(三)以宗族姓氏和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命名
本类地名属于宗族姓氏和地形地貌特点两种命名理据的综合运用,既有反映宗族姓氏的因素,也有反映地形地貌的因素。如何泮山,据《柯山何氏重修宗谱》载,居民姓何,择以泮为秀丽之兆,故名何泮山。但是,这类地名仍以姓氏作为主要特征,其地形地貌特点作为伴随特征出现,因此归入本大类中。
以姓氏加地形地貌特点构成的,如杨盆,相传祖先姓杨,定居于形似盆子的地方,因名杨盆至今。又如:龚大塘、徐界岭、杨家山头、楼家坞、后陈山坞、余家殿、张浒、郑山头、盛家坑、傅塘下、蒋坑、陶界岭、贾伯塘、宗塘等。
以地形地貌特点加姓氏构成的,如立山黄,因住民姓黄,且村庄三面环山,西有立山岭,村以姓氏、山岭结合得名。又如:吴溪叶、塘里蒋、塘头应、塘里赵、塘下郑、毛塘楼、高岭张、齐山楼、岭下金、大路傅等。

四、以宗教相关事物、人工建筑物为命名理据

(一)以宗教相关事物命名

义乌历史上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中佛教为影响最大的宗教,其对地名的影响也最大,其次为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基本没有体现在地名上。所谓以宗教事物命名的地名,是指那些因宗教相关的事物、活动等而得名的地名,如佛堂、和尚田、道银山。此类地名以寺、殿、庵、塔等为多,且形式上容易辨别。
光明,明时此地有个光明寺,村以寺名。又如:八岭寺、勾剩寺、万寿寺、上青寺、普济禅寺、寺下、寺前、寺坞、寺后盛、寺西、寺口陈、寺口蒋、寺前西、寺前街、寺口、寺后山、市口(原名寺口)、古寺、古寺水库、古寺岭、龙华寺前、龙平寺、福田寺下等、
殿口,古时村的东部有个殿,名鹁鸪殿,村在殿的前方,取名鹁鸪殿口,后来简称为殿口。又如:湖山殿下、泥殿、下殿、殿下、下殿下、殿前、殿后、西殿、下金殿、白殿、关胡村殿、协和殿口等。
遗安,始祖居住于此地的一个庵堂边,得名遗庵,后演变为遗安。又如:西天庵、和尚庵、 庵里等。
塔山下,据传云黄山、九凤山上有九座宝塔,因村座落与两山的下方,故名塔山下。又如:石塔,石塔下、石塔头、伦塔、塔下洲、塔西路、塔西弄、塔下、塔山等。
(二)以人工建筑物命名
一些纪念意义明显或者指示作用突出的人工建筑物也成为地名命名的重要根据,在义乌地名系统中较常见的人工建筑物有屋、厅、园、院、桥、亭、埠等。
新屋,先祖金氏,久经刻苦,奋发拓基,造成了三间新屋后,即从一个破庙中移居此地,定名为新屋至今。
下屋,先祖于唐朝从苏溪蒋宅迁居于此,明代起造花厅七座,美丽而繁华,故原名华屋,后因方言谐音演变为下屋。
花厅,因村中有幢花厅,故名。
新厅,据传原名下庄,新建造了几幢华丽的厅堂后,易名新厅。
花园口,据传村西南有个大花园,村坐落于花园的出入口处,故名花园口。
新院,村始有八个院,明朝时,先祖在山东为官,退居家中时死在石榴院,后人为纪念他取名新院。
杜元,原有一个破园子,杜氏居此后修建而成,取名杜园,后简化为杜元。
杜门,居宗谱记载,遇邑侯张永城,命余修业集华川文派,录至五年有旨,奉命进京迭承恩遇之隆,乃致仕还乡,即义门上流五里许,创建书院名曰杜门,村以书院名,杜门名沿用至今。
稽亭塘,村前有口大塘,塘中造有一座八角亭,又因时佛堂经塔山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歇脚于此,因名稽亭塘。
十里牌,距县城五公里,有以石碑,故名。
埠头,因存傍东阳江,昔江边建有埠头,村以此得名。
木桥,以该村旁的一座木桥(现为混凝土桥)而得名。又如:高桥、西江桥、八节桥、八林桥、桥东、桥头、桥头朱、八里桥头、鸽溪桥头、楼家桥头等。

五、以传说故事、美好愿望或谐音雅化为命名理据

(一)以传说故事命名
传说故事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有的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基础,有的纯属幻想的产物。义乌地名中含有不少典故,蕴含着许多生动感人的传说逸事或历史故事。
义乌,秦嬴政25年(公元前222年)置乌伤县,属会稽郡,传说秦时有个颜乌,事亲至孝,父死后负土筑坟,一群乌鸦衔土相助,结果乌鸦嘴喙皆伤,故称乌伤县。新莽时(公元9年)改县名乌孝。
楂林,据《骆氏宗谱载》,时骆氏祖上一百三府君,由梅林徙居于此。鉴于《南史》述:“张敷小名■,父邵小名梨。文帝戏敷曰:‘■何如梨?’答曰:‘梨百果之宗,■何敢比!’后邵亡,敷哀恸毁瘠成疾而卒。武帝旌其孝,称敷所居为张孝里。”因此,以张敷小名“■”字并取原籍梅林的“林”字而称楂林(■、楂字同),以示子孙似张敷世世无失孝友之意。
梅林,相传两百多年前,原名周村,那时有个先生来这里教书,一日,那先生见村旁的梅树下有对蛇正在交配,根据民间的传说,他认为此必吉祥之地,由此得名梅树叶,1961年改名为梅林。
西京,据传虞氏先祖守愚在朝任刑部尚书,认为此地是山川秀丽的圣灵之地,就将第三公子从华溪迁居于一条自北向南而流的小溪西岸,定名为西京至今。
马踏石,据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载:“延寿寺后,上有马迹十余,大余常马,石色青绿,与其它石异。又有手痕甚巨,五指宛然。相传有居民夜闻人马声甚众,逮晓见此,故名。”
勾剩山,据传,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兵败,避居此山,后突围脱险,遂封此地一带为越山, 并命名主峰为“勾剩山”。
仙顶,原名雪顶,相传在太平天国期间,本邑知县逃避于此,觉得此村非同寻常,犹如神仙之境,据此改为仙顶。
王斗,据传明朝有个皇帝到这里来避难,有一人救了他。皇帝在此查看后说该地像斗,故原名皇斗,后演变为王斗。
上仙姆,相传先祖从东阳陈村迁入,因村落地势平坦,风光旖旎,土地肥沃,有置身仙境之感,故名上仙姆。
金都,据传昔本村有十八个木匠师傅前往京城造龙庭,造好后皇上封官不受,却要皇上批准把他们的张坞底村改名金都村。金都名由此而来。
葛仙,据清嘉庆《义乌县志》载,葛仙山有炼丹岩,相传葛仙翁炼丹于此,故名葛仙。

(二)以美好愿望命名

地名与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关系密切,历史上的兵荒马乱、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很大的侵害,民众不堪其苦,于是总想给自己生息的土地取个吉祥如意的地名,大多数从字面意义即能看出,如:同裕、旺后、下前旺、新乐、后乐、旺吴桥、健康路、长春路、建新路、永康村、幸福水库等。这些字眼本身就是美好的,从地名命名中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和向往。
长富,据传,约在300年前,该村始祖傅氏,在此发族很快,形成长达二华里的村庄,当时取名“长傅”,人们愿本族长期富裕,故改名“长富”。太平天国后,傅氏家族破落,斯氏逐渐发展,但村名沿用至今。
长府:村名源于《论语》中“长府”一词,取其钱柜之意,祈求富饶。
丹山,原名沙溪,为避江水泛滥所带来的家毁人亡的灾难,迁移至凤凰山麓,据民间传说,凤凰歇在牡丹上为吉祥,因名丹山。
祥贝,明代有贝氏认为此地“风水”好,居之吉祥,故名。
鹤田,据宗谱记载,南宋时始祖从溪北迁居而来,见有二鹤栖于田,人们认为是吉祥之地,遂卜此地而居,并神其地曰“鹤田”。
宣德里,原名上水碓,1948年由宣氏改为宣德里,意即宣氏所居之地,是文明道德的村庄。
官余,原名官围,以官式之村周围群山环绕而名,九如堂,宋时为龙州,明末改九如堂,说是“皇帝是十如,除皇帝就九如最大”,因名九如堂至今。

(三)以谐音雅化命名

地名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变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因谐音造成的变化。造成义乌地名谐音变化的因素很多,部分是主观意图使然,如人们主观上追求雅化,或者体现氏族更替情况;有的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如方言语音保存的地名在口耳相传或转化成书面记录时因谐音而选用了别字。
主观上追求雅化的,如雅童,明洪武年间,该村始祖迁居于童宅(现已毁)的下方,故名下童,后为雅化地名,改为雅童。鲁雅,因村座落于田心至金华的大路下方,故名路下,后雅化为鲁雅。雅文楼,村坐落在一个名叫下坟头的山坡下方,村以山名,始祖姓楼,故雅化为雅文楼。芳山,此地原是荒山,俗称荒山,先祖迁居于此后,雅化为芳山。又如:雅楼、雅宇、雅童、雅樟、雅西、雅治街等。
体现氏族更替情况的,如里宅,因住民原姓李,而称李宅,后李氏渐减,始有应氏从天台迁居于此,以谐音改名为李宅。尚仁,因先祖姓陈,村落地势较高,故原名上陈,后来陈氏渐少,吴氏继住,即以方言谐音改村名为尚仁至今。又如:里忠、后阳、塘下洋、西澄等。
方言谐音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如下万,据传该村风景优美,钟灵毓秀,充满生机和希望,故名雅望,以后演变为下万。双园,原因桑树较多而得名桑园,后演变为双园。里兆,据《华溪虞氏宗谱》载,先祖姓赵,住在山坞里,因名里赵,后演变为里兆。塘坦,座落在四周环湖的滩上,故名塘滩,后演变为塘坦。端头,该村周围土墩(土堆)较多,因方言谐音演变为端头。茂后,据传以前本村较大,曾拟辟为集镇,后因其它原因,一直未形成,确谓有前没后,由此得名“没后”,后来在使用中逐渐雅化成茂后。上社,据传此地是陈氏让给谢氏居住的地方,故原名让谢,在使用中逐渐以谐音演变为上社。

六、以贸易或物产为命名理据

(一)以贸易命名
商业贸易的的发展是居民点形成的主要因素,反过来,地名则是该地经济发展的记录,义乌向来有重视商业贸易的传统,很多地区小商品经济颇为活跃,众多的集市、店铺曾经在镇、村中兴旺过,并至今保留在地名系统中,形成一批以店、铺、市等命名的地名。
新店,据宗谱载,村庄依据多次,均未曾发族,迁移至此设店营生时,财丁渐旺,发展迅速,因明新店至今。后店,先祖居此恰于通往六都坑大路后面,且以开店为生,故名后店。三里店,此地离县城三华里,并曾开设商店,故名。三角店,昔双林禅寺极盛时此地开过店,名三角店,村以店名。又如:童店、供店、新店、塘下店、上华店、丁店、周店、王店、毛店、张店、陈店、何店、楼店、陶店、朱店、朱店弄、朱店街等。
如铺,据传这里原是木材市场,先祖搭了个铺子,以给人看管木头为生,因名树铺,后来木材市场逐渐告散,村名也近音演变为如铺。又如:山铺、下铺等。
下市,先祖从田心分居于此,当时设有集镇,先是佛堂集市,下一市就轮到这里,这样交替不息,因得名下市村至今。菜市街,因很早以前即为蔬菜市场,因名菜市街。又如:老市基、新市基等。
(二)以物产命名
义乌地名中还有不少是因当地有影响力的物产而得名,所以一看地名就知道该地有什么物产,如杏园、桃园、毛竹园、杨梅院、杨梅岗、莲塘、竹坞、竹坑、篁园、东青、芦柴、缸窑、马畈、大麦园、百药尖、栗树坞、榧树口等。
当然,地名反映的情况只能是地名命名初期的实际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也许不复出产这些东西,但是地名还是恪尽职责地把它记录了下来。如双园,原因桑树较多而得名桑园,后因谐音演变为双园。崇山,据传昔该地是片松木山,长的很茂密,人称松山,后演变为崇山至今。张家园,因先祖姓张,在此经营大片菜园,由于精心栽培,细心管理,种出来的菜很受人们的欢迎,后来由许多人要买张家园的菜,久而久之,人们就习称此地为张家园。大元,始祖吴氏,在此开了个大园子,以经营菜、水果等,因名吴大园,后为使用方便称大元至今。

结 语
由于部分地名归类比较困难(如后矮、青肃),来源不清的地名(如宦塘、义兴)比重较大,综合运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命名理据(如水碓张、吴坎头、坞灶),地名系统琐碎而复杂等原因,对义乌地名做非常穷尽的分析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只能提纲挈领归纳出适用于多数的、主要的命名理据。另外,在其它地名研究的相关论文中,如侯友兰(2004),普遍将方位作为地名命名的一项重要理据,但本文认为,方位作为标示性的附属特征,伴随地形地貌特点、宗族姓氏等理据出现,不必将它作为独立的命名理据,而是将它分散到各部分中论述。部分论文中也提出,名称合并也是一条命名的理据,本文认为,这类地名虽然存在,但毕竟是极少数,如云溪,原有沙溪和石明堂两村,石明堂的堂名为“瑞云堂”,新中国成立后,两村扩建靠拢形成一个大村,遂各取一字,得名云溪。又如三联,因由新宜、联宜、大众三个自然村联合组成,故名。且合并前原始村名的命名仍在文中所列七条理据范围之内,名称合并无需作为命名理据单列。故此一提。(陈 杰)

参考文献
[1]义乌县地名委员会.义乌县地名志[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义乌县志[Z].杭州:浙江教育报社出版社,1997.
[3]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4]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盛爱萍,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侯友兰,绍兴地名语言符号特点及文化内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24(1):45-52.
[7]苏向红,湖州地名命名特征的文化关照[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7(3):108-111.
[8]马宇,江津乡镇地名的分类及文化内涵[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61-63.
[9]张晓涛,地名中的文化现象浅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8(5):121-123.

  陈杰(1983.10—),男,浙江义乌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地方文化。


# 义乌地名的命名理据    {最后编辑时间:201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