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论坛 - YWBBS

《山海经》与义乌


“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只有义乌的上溪才符合《山海经》中的描写。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富于神话色彩的地理著作。相传,作者为治水大禹和他的追随者伯益。

  经过近现代学者的科学考证,根据书中说到“铁”的地方很多(铁器的盛行,在周朝晚期),再说书中提到“郡县”一词(“郡县”在春秋时代才有),所以认定,《山海经》中的《山经》等五篇,是战国时代的著作。

  因为是战国时代的著作,距春秋末年的勾践、夫差年代极近,所以《山海经》中的地理,就直接与於越、与义乌相关,并且是可靠的依据。

  《山海经》中有《成山篇》,其中说到“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也有《虖勺山》篇,其中称:“又东西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这两处提到的“虖勺”,读“乌上”,与“乌伤”同音。

  这个“虖勺”,就是於越、乌伤、义乌的古称。虖,也就是乌,勺,读上,是用汉字记越语。“勺”就是“木勺”的“勺”,在义乌话中,“勺”发“上”音。

  古会稽山,一向被称为古越国标志性山脉,古会稽山的位置确立,大禹庙、大禹陵、古越国的都城位置,都将迎刃而解了。《山海经》中,对今会稽山的描写,是这样的:“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再向东五百里的地方,就是会稽山。这座山是四方的,山上遍布着许多黄金和美玉,山下有很多如同玉石一样晶莹的莹石,勺水从中奔涌而出,向南流去,流入湨江。

  “勺水”,就是上溪镇的航慈溪,“勺”读上,前面已经说明。“湨”,就是今衢江,又称谷水,就是金华江、兰江、衢江的古称。“四方”,是说山的形状,今义乌大草坪山势四方,旧《义乌县志》,更以大方山命名上溪诸山。“砆石”,就是绿石头砩石。

  “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只有义乌的上溪才符合《山海经》中的描写。今天的绍兴,包括古代的绍兴,只有北流之水,周围更没有什么“湨”江。

  对于《山海经》会稽山的描写,东汉以后的山阴、绍兴文人,在史书、志书中作了一系列的手脚,或者说是技术处理。因为“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对绍兴的会稽山十分不利,几乎要露出马脚。

  《后汉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作者为南朝的范晔,实际上,是范晔在其他各部东汉史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其中对会稽山的资料,也是南北朝时山阴文人撰写。《后汉书》中,会稽山的条目,也引用《山海经》,“会稽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最重要的“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实在不敢引用,只好偷偷地省略了。

  《嘉泰会稽志》,是南宋嘉泰年间编的一本会稽府志。由大诗人陆游作序,陆游大儿子也参与编写。《嘉泰会稽志》,在会稽山的条目下,也引用《山海经》的材料:“会稽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最重要的“而南流注于湨”也故意省略,不敢引用。为什么?心虚也。战国年代就已写明“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是抹杀不了的铁证,绍兴文人,只有省略和躲避了之。

  《山海经》告诉我们,义乌古名“乌上”、“虖勺”的称呼,早在战国时代便已记录在地理书上了。同时,根据对会稽山描写,越国标志古会稽山,已毫无疑问地表明,就在义乌西北的上溪镇境内。


# 《山海经》与义乌    {最后编辑时间:2013-08-05}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