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论坛 - YWBBS

义乌鸡毛换糖文化


鸡毛换糖按生意的活动方式,进行了严密的分工,具体分为“坐坊”和“担头”两类。其外出经商行程大致可分为南路、中路和北路……

鸡毛换糖是指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最早的鸡毛换糖,形成于我国的浙江省义乌地区,得名于其所卖的糖饼,卖糖人肩挑糖担,交易时用锤子敲打糖刀,把饼糖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卖,因此称为“敲糖担”,这一群体也称为“敲糖帮”。义乌鸡毛换糖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宋代,到了明代,人多地少的义乌,货郎担迅速发展,明中后期,随着戚家军“义乌兵”的崛起,其返乡者推动货郎担的兴起,操此业者越来越多。清代,更先进的制糖技术引进,义乌糖坊迅速发展起来,鸡毛换糖逐渐成为货郎担主要模式。至乾隆(1736-1795)年间,全县鸡毛换糖已约有糖担万副,并且逐渐形成了“鸡毛换糖”的交易特征。鸡毛换糖的活动范围南至广东、西至湖而、北到徐州。明清时期中国的民间小商贩组织大量涌现,商运路线进一步开辟。

  鸡毛换糖按生意的活动方式,进行了严密的分工,具体分为“坐坊”和“担头”两类。其外出经商行程大致可分为南路、中路和北路。鸡毛换糖的买卖方式,有现买和换货两种方式,而以换货为主,同时配合三条生意秘诀进行交易,即故意抬高现钱交易的卖价、但求货多,以便在废中取用、坏中捡好和前担抬价、后担平卖。敲糖帮原本以卖糖为主,但是因为与换货物结合,并兼而经营小百货,因此鸡毛换糖生意经营的货物就变得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三类:一是最初经营的糖;二是换购的鸡毛等各种货物;三是小百货。

  鸡毛换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推动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一种毫厘争取,积少成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善于变通、刻苦务实的实干精神。鸡毛换糖文化已经成为义乌重要的城市文化,义乌人也正用这种精神文化激励下一代不忘吃苦,勇于创新。义乌鸡毛换糖推动小商品市场的诞生,并进而促进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这一看似普通的群体,却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商业精神。


# 义乌鸡毛换糖文化    {最后编辑时间:2017-09-22}

  • 义乌鸡毛换糖
    ▲▲ 义乌鸡毛换糖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