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论坛 - YWBBS

吴百朋


(1519~1578),字惟锡,号尧山,浙江义乌人。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与戚继光生活于同一时代,为抗倭寇、平内乱、固边防立下了不朽功勋,系一代名闻遐迩的儒将。

吴百朋(1519~1578),字惟锡,号尧山,浙江义乌人。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与戚继光生活于同一时代,为抗倭寇、平内乱、固边防立下了不朽功勋,系一代名闻遐迩的儒将。

穷且弥坚 清廉勤政

吴百朋原名“吴伯朋”,明嘉靖皇帝朱厚赠御笔“去人从百”,遂改名为“百朋”。在封建社会,皇上御笔改名,是为一种礼遇恩宠,皇恩浩荡,臣下自当从命。

吴百朋出生于义乌大元村书香门弟之家。父亲吴琼,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但他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又逢家道中落,生活困顿,度日艰难。

明嘉靖三年(152),吴琼曾以贡生资格,出任江苏盐城县学教谕,掌教诲县学生员。吴百朋是年7岁,远离家乡,随父就学。

吴琼生性耿直,不善奉迎,对份内工作兢兢业业、尽心尽责。但三年任满,未获留任升迁,终于卷铺盖走人,仍回义乌老家当塾师,藉此糊口养家。

吴百朋家境贫寒,自幼丧母,饱受生活的磨难。但他穷且弥坚,勤学好问,立志报效国家,为黎民百姓做事。

吴百朋天资聪颖,3岁始学识字,5岁进塾读《大学》,6岁详《中庸》,7岁攻《论语》、《孟子》,8岁能写一手好文章。他18岁赴府试中秀才,25岁参加省会试中举。

吴百朋青少年时代,四出求学,常常缺衣少食,同窗好友为他的“穷且弥坚,当忘乎远大”的求学精神所感动,常常接济于他。有一次,吴百朋去金华府城赶考。他把鞋子放入旧书箱中,换上草鞋赶路。到府城门口.才取鞋换之。

有一段学子生涯,让吴百朋终生受益,且又终生难忘。嘉靖十六年(1537),吴百朋正值19岁青春年华,经人举荐,入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如鱼得水,学业大进,同时还结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朋诗友,尤与平湖陆光祖意气相投,终成莫逆之交。

嘉靖二十六年(1547),吴百朋29岁,赴京参加殿试,金榜题名,登三甲进士。

喜讯传来,家乡的父老乡亲喜出望外,期望吴百朋日后能报效国家,为民造福,有所作为。

嘉靖二十七年八月(1548),吴百朋初入仕途,出任江西永丰知县。

当时的永丰县地处穷乡僻壤,经济落后,民风粗扩悍野。正如《永丰县令尧山吴侯脱靴碑记》所云:“永丰居深山大谷,无达官贵人往来,无商贾舟车辐辏,士民自耕读而外无所事,故其性多质而近野。”

吴百朋下车伊始,就注重调查研究,重农桑,兴水利,办公学,倡孝悌,劝民风,戒争斗,禁偷盗,省诉讼,减刑罚。不久“县邑大治”。

吴百朋出身贫寒,对贫困有深刻的体会。他认为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这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一定要抓出成效,为民造福。于是他:“不为高亢立威,不为聪察用智,不为矫激行怪,以沽民誉。以慈爱持之,以廉明行之,以公恕事之,辄谈笑麾之,或以二三言遣去。为丰三年间,治其一二甚者而已,是故丰民视吴侯如家人矣!”(《永丰县令尧山吴侯脱靴碑记》)

吴百朋初任知县,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又因水土失和,常常抱病在身,许多公事“乃卧床断之”。知府不悦,常在背地里向上司说长道短。伯乐相马,而上司却赏识吴百朋的才能,夸奖道:“孰如永丰令之卧治者竟得最上考”,给予吴百朋政绩考核为优等,并上报朝廷,不久即予升迁。

吴百朋在离任时,永丰父老乡亲依依不舍,效“扳辕卧辙”故事,恳求他“留靴以存永思”。后南京太仆寺少卿吕怀曾撰《永丰县令尧山吴侯脱靴碑记》,记下了这段感人的故事,传诸于世。

维扬抗倭 一发千钧

嘉靖二十九年(1550),吴百朋被提升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兼管长芦盐政,又负巡按江北的重任。

明初,日本一些在国内失意的土豪与浪人,在中国沿海地区,武装走私,抢掠商民,当时称为“倭寇”。

嘉靖二十九年(1550),吴百朋巡按江北,惩治贪官,打击豪强,访察民情,申雪冤屈,朝野为之震慑。当时,倭患猖撅,吴百朋殚精竭虑,多方筹划抗倭大计。他发现无为州城墙崩塌,无险可守,倭寇乘机屡屡侵犯,烧杀抢掠,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他当机立断,奏请朝廷“筑城御寇”。

吴百朋发出公告,劝谕乡绅百姓,大敌当前,要同仇敌忾。在他的倡导督促下,无为州是年七月初八开工,同年十月初告竣。城廓沟池,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严阵以待。倭寇闻讯后,再也不敢侵犯无为州。时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徐阶对此赞叹不已,受无为州黎民之托,曾撰《创建无为州城碑记》传世,并在记中赞叹云:无为州“唯赖吴君殆不免于焚劫”。

不久,倭寇首领冢原井、龟善太郎纠集一万余人,突侵瓜州,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百姓深恶痛绝,地方官束手无策,即使组织抵抗,也畏敌如虎,不堪一击。这更助长了倭寇的嚣张气焰,欲把魔爪伸向扬州。

扬州为兵家必争之地,更兼都市繁华,人口密集,为江南膏腴富庶之地,倭寇早就垂涎三尺,千方百计图谋取之。

吴百朋接到瓜州告急文书,立即飞檄调集各处兵马,驰援江苏重镇扬州。

在赴扬州救援途中,“望江上湛浮肢解皆淮卒”,更有一参将“以单舸遁”。百姓惶惶不安,扶老携幼,纷纷逃往扬州避难。扬州城下,数万难民,望城号哭,哀求入城。而扬州郡守下令已“阖门者三日”,拒纳难民入城。

吴百朋抵达扬州城下,出示印符文书后,方获入城。他气喘未定,当即指责督抚、郡守诸官员:“何以拒民不救?”督抚、郡守等面有难色。吴百朋声色俱厉,下令“开城纳民”,督抚、郡守不敢违抗,数万难民一拥而入。吴百朋传令妥善安置,免出意外。吴百朋临危不惧,神色自若,督抚与郡守等一再叩请吴百朋带兵御寇,并献上符印。

在这危急关头,吴百朋以民族利益为重,果断地挑起这副千斤重担。吴百朋号召全城军民全力以赴,激励他们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敌当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坚定信心,御敌自救,与扬州共存亡!”

吴百朋虽系文臣,但他自幼熟读兵书,加上平时注重兵略,所以调兵遣将,显得从容不迫,调度有方,众皆服之。

薄暮时分,倭寇前队5000余人已兵临城下,安营扎寨,等候后队兵至,企图合围,一举攻破扬州。

吴百朋分析敌情后,决定以攻为守,主动出击。乘倭寇立足未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遂挑选三千精锐兵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城掩杀。倭寇猝不及防,兵营大乱。明军奋勇争先,斩倭首4000余级。残敌闻风丧胆,狼狈逃窜。后队倭寇见大势已去,不敢轻举妄动,遂与前队溃兵“远遁”,对扬州城再不敢觊觎。

扬州之战,朝野震动。时任义乌知县的汪道昆喜闻捷报后,欣然赋诗为吴百朋祝贺:

使君宝剑七星明,截海扬帆断巨鲸。

开幕定传书记檄,飞符先召伏波兵。

大堤烟火连隋苑,高垒风云拥汉旌。

六月三师愁汗马,孤城桴鼓仗宏平。

扬州之战,对靖肃倭患,保护黎民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功不可没。战后,吴百朋加强城防,并奏请朝廷“筑东关外城,延袤十里”。从此,倭寇闻风丧胆,再不敢染指扬州。

朝廷论功行赏,扬州督抚以下诸官员悉受不同程度的处分,唯吴百朋受嘉奖,诏赐金帛,他又将所赐之物,悉数奖励下属。

扬州百姓感念吴百朋抗倭之大功,救命之大恩,立“吴公生祠”以祀焉。

防务樊口 平寇虔州

嘉靖三十四年(1555),朝廷因楚地(今湖北)是富庶之地,再加上嘉靖帝之“汤沐(亲王封国)在楚”,所以格外重视,要选派有才于的御史去按察,藉以强化监督管理,加强调控。刚巧又逢楚地“大明堂”工程开工,大兴土木,耗资巨大,朝廷委派吴百朋督办。吴百朋精打细算,精心筹划,使大明堂工程提前竣工,不仅工程质量好,已造价低,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体现了他理财和管理的能力。

吴百朋善于用兵,重视防务。因襄阳南联秦陇,北接宛洛,西翼荆宜,东蔽汉阳,为古兵家必争之地。而樊口为襄阳的门户和外围屏障,互为犄角。吴百朋经实地考察后,形成了襄阳、樊口的防务计划,并上疏朝廷,奏请筑建樊口城墙。

不久,朝廷批准了吴百朋的奏议。吴百朋事必躬亲,亲自参加筹资、设计、施工、督工等具体事务工作,使樊口修建城墙等防务工程进展顺利。

吴百朋因政绩突出,屡建功勋,升为大理寺丞,又转为少卿。大理寺为朝廷之司法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依律司掌刑狱讼案。按其品级,为正四品,吴百朋时年36岁,入仕为官历8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吴百朋改任右金都御史,巡抚郧阳。王命在身,吴百朋不敢怠懈,稍事准备后,上路赴任。适逢江广告急,地方官员奏请朝廷委派得力官员发兵进剿。朝廷权衡利弊,决定改任吴百朋巡抚虔州,挑起抗倭平乱的重任。

虔州即今江西的赣州。该地民风犷悍,生性刁蛮好斗,是各地作奸犯科之罪犯逃亡的聚集地。尤其是粤东潮海地区,倭寇侵扰10余年,这些坏人卖身投靠,与倭寇相勾结。他们占地千里,筑关隘、修堡垒,各聚亡命之徒数万,自立为王,并暗布侦探,刺探军情,伺机作乱,祸害地方。

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地方官报喜不报忧,对地方的动乱采取妥协招抚的办法。贼寇虚与敷衍,伪受招抚,不久又出尔反尔,全无信用可言,所以屡抚屡反,终为祸害。

吴百朋分析形势后认为,山寇与倭寇内外勾结,狼狈为奸。山寇之患不除,倭患也难平息,要伺机各个击破。吴百朋火速调兵遣将,进行战略部署,并下令诸将悬赏,分化瓦解山寇。

吴百朋初到虔州,倭寇又犯潮州,接到皇帝旨谕,命他调集兵力讨伐潮州之倭寇。盘踞在香家的山寇杨益趁机外出抢掠,后方告急。吴百朋急令漳平县令魏文瑞派兵狙击。魏文瑞全军覆没,军情危急,吴百朋急勒所部将士百里奔袭。出奇制胜,用火攻之策,焚烧杨益老巢。杨益措手不及,狼狈逃窜。吴百朋声东击西,全面出击,经过10余日的激战,捣毁山寇巢穴40多处。杨益束手就擒,押赴京城廷审后斩首。

后方初定,吴百朋急回师潮阳。倭寇惊惶失措,但又恃人多势众,负隅顽抗。时倭寇新旧合营有二万余人,盘踞在绒水都、神山沟一带。吴百朋精心部署,激励将士乘胜进军,首战潮阳,务求全胜,挫败倭寇之嚣张气焰。潮阳一战,打得艰苦顽强,在强大的攻势面前,倭寇大败。

吴百朋率军马不停蹄,一鼓作气进军饶平、秋溪,倭寇闻风丧胆,大败而逃。特别是海丰一战,大败倭寇,歼敌5000余众,俘敌逾千,残余倭寇乘船而逃,再不敢复顾,潮阳地区倭患遂绝。

这在吴百朋《移镇信丰生擒诸渠捷至》诗中可见其欣喜之情:

山城曾弭文成节,我方双甄指谷川。

日月新开豺虎道,风霆直扫棘菁烟。

峤阴死战轻三伏,闾左生全可百年。

白发渐生金革里,归山无计负先贤。

诸如这类诗作的还有《凯旋舟中简守巡两君》:

六月宵师束马前,云旗雷鼓震前川。

兔营瘴窟今乌有,龙洗天兵梦偶然。

五岭炎风催战日,一江秋水凯歌年。

自怜多病淹南服,济世安危在数贤。

倭寇既平,吴百朋乘胜进军,又出击平乐、始兴、程乡、黄沙一线,使依仗倭寇之势叛乱的诸贼皆破之。

接着,又在漳潮地区会师,擒获叛乱贼首吴平。又会师翁源、河源,逮住曾东田、马元湘、李春文诸叛乱头目。此外,龙门、英德、和平、云溪镇、李村、鸿雁洲、乍阡、欧公坑、血流浦、南浦等山寇巢穴尽皆攻破。

三巢治乱 建县南定

嘉靖四十二年(1563),吴百朋英勇善战,靖倭寇、平叛乱、安百姓,一时名声大振,当地百姓箪食壶浆,犒劳王师。当地郡守、县令也争着奉酒酬功,并请求吴百朋乘胜攻下三巢,以绝后患。所谓“三巢”,即下历、岑岗、高砂,方圆700里,原系依智高属地。依智高为壮族首领,宋朝时曾建“大历政权”,后为宋室所统一。“三巢”地方多崇山峻岭,为罪犯盗贼之聚集地。他们占山为王洞机侵扰邻近的府郡州县,为百姓所痛恨。官府虽多次进剿,均糜费钱粮,无功而返。

地方官上报朝廷的奏议认为,“三巢”须请省会剿,调兵30万,粮草等军用之费逾百万。吴百朋分析敌情后,上疏奏请:一是由他独任“平三巢”总指挥,决断一应军务;二是调用驻扎在虔州的3万兵力归他全权指挥;三是留抄没奸相严嵩之家产,筹饷20万两银子为军用开支。不久,嘉靖皇帝批准了这个平乱计划,委吴百朋以重任。

下历为“三巢”之首,赖清规为首领,其他“两巢”均听命于他。岑岗李文彪死后,其子李珍与江月耀继之。高砂首领为谢允樟。

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吴百朋受命后移镇信丰,日夜兼程,直扑下历。下历地形复杂,用大兵团作战,等于拳头打跳蚤,难以奏效。

吴百朋兵分数路,采取各个击破的作战方略,大小激战凡30余战,给赖清规以毁灭性地打击。大局初定,吴百朋又乘胜追击,在当地乡民的帮助下,找到捷径小路,直捣赖清规在铁坑、铜鼓峰之老巢,赖清规筹贼首在激战中

被乱兵所杀,下历得以平定。

初战告捷,诸将请战,要求乘胜追击,再破岑岗、高砂两巢。

吴百朋分析道:敲山震虎,我们取下历是出其不意,速战速决,打得狠,致贼于死地。今下历已破,贼首伏诛,已是群龙无首。如果移师再取,要防备两巢困兽犹斗,狗急跳墙,倘若他们利用有利的地形与之周旋,对我们反而不利。今下历既定,余峒胆寒,可不战而屈,为将之道不在多杀戮为功。预计岑岗、高砂两巢也指日可破。果然不出所料,岑岗的李珍、江月耀,高砂的谢允樟率众投降伏罪。吴百朋善于用兵,破一巢而三巢皆平,为朝廷所嘉许,晋升大理寺卿,为正三品,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

“三巢”既平,吴百朋在此地设置定南县,“设官吏以治之”,使这一带百姓安居乐业。

吴百朋巡抚虔州,抗倭平乱凡六年,组织大小战斗150余战,计斩敌首22965级,解救被虏男女18146人,破贼巢穴120余处。朝廷为嘉奖吴百朋之功,赐金银二次,召见嘉许三回,进吴百朋二品官职薪俸,荫一子。

吴百朋巡抚虔州六年,戎马倥偬,但他不失儒将风度,在繁忙的军务之余,酷爱读书、写诗、作文,著有《抚虔志》、《用兵纪实》等,惜皆佚散。

为纪念吴百朋抚虔六年抗倭平乱的功绩,赤城秦鸣雷曾撰《督抚南赣尧山吴公平寇碑记》传世。

嘉靖四十二年(1563),海瑞调任赣州兴国知县。兴国地薄民穷,吏治腐败,积重难返。海瑞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兴国八议》,厘清宿弊,发展生产。海瑞的改革方案遭到地方恶势力的阻挠,海瑞上报南、赣、汀、漳巡抚吴百朋,得到其大力支持。于是,兴国大治。吴百朋知人善任,大力荐举,使海瑞得以重用。

巡视三镇 抗逆权贵

明隆庆二年(1568),吴百朋任刑部右侍郎。时父丧,吴百朋生性纯孝,遭此大变,更是悲切,回籍守制三年。

守制期间,吴百朋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整理文稿。有时也从事农稼,享受田园之乐。此外,吴百朋还抽闲课教子孙,共享天伦之乐。

时义乌城东的东江桥毁圮己10余年,阻隔交通,十分不便。吴百朋大力倡导修复,自己节衣缩食,主动捐献一大笔俸银相助。旧《义乌县志》之《东江桥重修记》曾记录了这段史实。“丁忧”期满,改任北京兵部左侍郎。

时高拱任首辅,高拱是明中叶有才干的政治家之一。高拱出任首辅后,出台了八大改革举措,加强边防即是其中之一。吴百朋深得高拱器重,是高拱改革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朱翊钧继位,遵高拱之议,赐吴百朋飞鱼服一件,并命其巡阅宣化、大同、山西三镇,又赐与特权,许其“所见便宜以对”,意即可以相机行事。

吴百朋巡视三镇七个月,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上疏奏请修筑宣化女墙22500丈,新筑城楼70余座,修筑大同内外城墙10000丈。又呈请屯政、河防、边防等防务条陈15件。上报新绘制的边防地图,其关隘险要,地形地貌、交通道路、居民人口等皆“历历如指掌”。

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兵事防务松弛,弊端多多。吴百朋查出大帅马芳贪污兵饷、中饱私囊等诸多不法之事,便义无反顾,上疏参劾。

当时办事有严格规定,凡向皇帝上疏,均需先向首辅张居正呈进副本,俟首辅认可后方得上奏。而马芳与张居正私谊深笃,又是江陵同乡。张居正虽为一代有作为的贤相,但他高傲自大、嫉贤妒能的劣行也昭然于世,他百般阻挠,有意偏袒马芳,使这件事不了了之。

吴百朋生性耿直,敢说敢当,不肯攀附权贵,早已引起张居正的诸多不满。自朝廷从南台召张居正官居要职以来,凡文武百官有事求见,都得中途下轿,骑马而进,吴百朋却乘轿而往。张居正心中怏怏不乐,而吴百朋却神态自若。

有一次,张居正宴请吴百朋。张居正席间言道:“吴公善于用兵,还是谈兵事吧。”吴百朋不以为然地回答:“我看有些事情比谈兵事更重要,如有些官员并无大罪,而有人却无中生有、小题大作,千方百计罗致罪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对这类案件,你作为首辅,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张居正脸色陡变,敷衍道:“这全是中大人的意见。”吴百朋知东厂太监冯保为皇上亲信,权势炙手可热,而张居正为己之私利,奉迎冯保,与之结盟联手,捞取更大的权力。再加上张居正排挤高拱,这早引起吴百朋的不满,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吴百朋不以为然地讥讽道:“太监能干什么好事?”张居正闻言惊惶失措,无言以对,从此对吴百朋更为不满,“遂挟私报复”。明万历元年(1573),吴百朋因谗被罢官回籍。

殉职任所 名垂青史

万历三年(1575),朝廷颁诏起用吴百朋,为南京右都御史,兼署参赞刑部事务。

万历五年(1577),吴百朋升任南京刑部尚书。因其时刑部主官久虚,案件压积如山。吴百朋上任后,不辞辛劳,认真审查复核各类案件,务求公正,执法如山。做到既不草菅人命,也不助纣为虐。

万历皇帝为嘉许吴百朋,赐御联一幅,其联是:“德尚中行副朕心之简托,才堪大用信济世之英贤。”

万历六年(1578),一代抗倭名将吴百朋终因积劳成疾,殁于任上,时年60岁。

万历皇帝派主事王再聘,护送吴百朋灵柩归葬义乌故里青龙山,圣谕祭祀。明崇祯六年(1633),朝廷为追念吴百朋的功绩,谥“襄毅”。

吴百朋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洁,一生俭朴,所居房屋甚是简陋,只能挡风避雨。衣服、被褥,均属普通,并不华丽。有一年寒冬,吴百朋巡视雕鹗堡,家里人给他做了件绣花的新棉袍,吴百朋坚持不肯穿。将士们见了,深受教育,都主动脱去身上的锦衣绣袍。

吴百朋巡按楚地,督工建造大明堂楚邸,以吴百朋廉能,屡有赏赐,吴百朋拜受后,“辄封识藏之”,离任时又悉数奉还。

吴百朋巡抚虔州,抗倭平乱六年。离任时,将他按例应得的“逾额者十七万金”悉数上交国库。离任时单车就道,一无所携,其清廉之德深得部属的敬佩。

吴百朋一生勤奋好学,其主要的传世之作有《吴百朋奏疏》3卷,《南赣督抚奏议》存l、3、7卷(余佚失)及部分诗稿等。其它著作如《抚虔志》、《用兵纪实》等惜已佚失。

吴百朋从严治家,倡导耕读家风。他常常教育子孙要自立自强,好自为之。其夫人王氏因相夫教子,贤德闻名乡里,被朝廷封为诰命一品夫人。常言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吴百朋家族却不尽然,历代均有人才涌现:子吴大瓒,官至知府同知,著有《抱膝居稿》;孙吴存中,擅书法,著《书论》2卷、《字学》10卷;曾孙吴之器,举人,官至兵部车驾司主事,著有《婺书》、《婺书别录》、《明月斋稿》等;曾孙吴之文,举人,著有《得山堂文稿》12卷、《诗稿》26卷等;曾孙媳倪仁吉,乃一代才女,工书画、精音律、善刺绣,著有《凝香阁诗稿》……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吴百朋已远去400余年,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封,睁大双眼重新打量和审视一番后,我们便会肃然起敬,体验到一种伟大精神的升华,感受到一种人格力量的折射。

吴百朋,一代抗倭名将!



主要参考资料:

《明史》卷二二○,(清)张廷玉等撰,清武英殿刊本

《中国通史》第九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清乾隆刊本

《婺书》,(明)吴之器编著

《(嘉庆)义鸟县志》

义乌大元村吴百朋纪念馆《吴百朋生平事迹介绍》,吴厚荣编撰

《义乌大元吴氏宗谱》,(清)同治壬申版

(作者简介)骆有云,男,浙江义乌人,1955年3月生,大学毕业。当过农民,教过书。历任义乌市稠城镇中教导主任、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科长、中共吴店镇党委副书记,现任义乌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主任,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 员会特邀委员。出版著作有散文集《风雨旅途》。


# 吴百朋    {最后编辑时间:2010-05-22}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