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论坛 - YWBBS

义乌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十一五”时期义乌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走在前列,力争到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经济发展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国际性商贸城市雏形。

义乌市市长吴蔚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制定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对报告和《纲要(草案)》进行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

从2001年到2005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全市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义乌市委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进程的重要历史时期。“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呈现“量在扩张、质在提升、全面发展”的喜人态势。

——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十五”时期是义乌发展速度最快、经济运行质量最好的五年,综合竞争力名列全省县级市首位,全国百强县排名从2000年的第20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15位。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00.1 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4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6亿元,分别年均增长 31.5 %和32.9%。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5.9:50.6:?43.5?调整为2005年的2.9:46.2: 50.9。市场长盛不衰,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国际商贸城一二期建成运营,布局调整稳步推进,市场体系日臻完善。新增市场营业面积120万平方米,市场总面积达260万平方米,确立了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地位,被列为全省“十一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建设的五大高地之一。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小商品城股票成功上市,竞争力名列全国上市公司第二位。会展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会展城市”和“中国最佳会展城市”。义博会实现了从全国性展会向国际性展会的新跨越,成为继广交会、华交会之后国内第三大贸易类展会。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初步建成,全球20强海运集团已有8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购物旅游方兴未艾,国际商贸城成为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来义购物旅游人次年均增长18.5%。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银行并举发展,存贷款余额分别增加407亿元和259亿元。工业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35家增加到725家,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提高了20.3个百分点,实现产值、利税、利润分别年均增长55.2%、70.7%和78.2%。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针织、饰品、工艺品、化妆品、玩具等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先后被授予中国拉链产业基地、中国制笔工贸基地、中国化妆品产业基地、中国袜业名城和中国无缝针织服装名城等称号。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成果丰硕,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新建研发中心72家,新增专利授权数2916件,每万人占有专利授权数位居全省首位;创立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4只、国家免检产品4只,新增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58只。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高效生态农业逐步显现。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支出累计达21.2亿元,年均增长36.9 %。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7家、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39只。建立市外农业基地28万亩。大力开展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新建标准农田13.5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经济国际化大步迈进。2005年经济外向度达到31.2%,外贸依存度达到29%,均比200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市场外向度达到55%以上,境外企业驻义办事机构从31家增加到615家,小商品出口国家和地区从122个扩大到212个。对外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从1.4亿美元增加到11.8亿美元,年均增长54.2%。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五年新增外资企业298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5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首次投资义乌。外贸促进体系日益健全,新设立了海关办事处、出入境管理局、外事服务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等涉外管理、服务机构,获得了涉外经济纠纷一审审理权和外国人居留许可签发权。不断改进适合小商品出口的监管模式,实现了“异地报关、口岸放行”一站式通关,被列入全省三个“大通关”建设重点,经海关义乌办事处出口的标准集装箱年均增长74%以上。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2005年来义采购和旅游的境外客商突破20万人次,接待外国使节、访问团等110批次。

——城乡统筹实现新跨越。五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3.1倍。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建成区面积从32平方公里拓展到5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60 %,提高了12个百分点。商贸城市功能显著增强。相继完成了旧城改造、国际商贸城区块、会展体育中心、江滨绿廊、城市外环线、横锦引水工程、杭金衢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铁路移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城市干道36.7公里,新建改建公路730公里,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15万吨,新增变电容量 133.9万千伏安,民航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长17.1%和34.8%。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的省级验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2%。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编制完成全省首个城乡社区布点规划。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从200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极大激发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五年间,完成18个村的旧村改造和303个村的环境整治建设,完成5个镇街的异地奔小康安居小区一期建设,惠及山区群众3000多人。全面实施“康庄工程”,提前实现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和硬面化率“双百”目标。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行政村通达率由83%提高到97.7%。积极开展“市场带百村”活动,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由?52.5%?下降到30.6%。

——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成效明显,五年累计投入科教文卫财政性资金36.3亿元,年均增长21.9%。加快国际文化中心和“东海明珠文化工程”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成功举办了四国女足邀请赛、全国女足锦标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等重要赛事。科教事业加快发展。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提高到1.6%,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由3%提高到4.5%,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称号。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初中升高中比例、大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了98.7%和40%,分别提高了10.6和7个百分点。重视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5%以上,中心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非典、艾滋病、禽流感等严重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防治。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积极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稳中有降。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合理调整保护区,强化土地要素供给。双拥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平安义乌”建设扎实推进。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大了对消防安全、道路交通、“三合一”生产经营单位等集中专项整治力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初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加强了信访工作,认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新闻、广电事业快速发展,人防、气象、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进步,民族、宗教、台湾事务和人民武装等工作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改进。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35元,年均分别增长12.7%和9.1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7.5亿元,五年增长6.1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市财政累计支出社会保障资金9.9亿元,年均增长42.9%;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女工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总额增长了6.8倍;实施了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已有11.5万被征地农村居民和46.1万城乡居民参保,参保率分别为91.3%和72.1%;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困难家庭学生助学、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文化、教育、旅游等消费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23.6辆,增长3.72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33.3%?和 36.2%下降到31.2%和32.2%。开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村住房特困户解困工作,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22和 50平方米提高到29.5和60平方米。

五年来,市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委员提案和批评、建议、意见,民主法制不断健全,依法治市深入推进。

五年来,市政府认真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围绕建设“法治型政府”、“开放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推进行政审批、公共财政、水权交易等领域的改革与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协调、督查,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经受了台风、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考验,经受了非典、禽流感等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经受了要素资源和环境制约等带来的各种压力。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来凝聚全市人民的干劲和热情;始终坚持并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走具有义乌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提升,不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始终坚持开放图强,不断扩大市场和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清醒、自信、有作为,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十一五”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是全市人民充分发扬“义乌精神”、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广大干部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的结果,也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监督、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义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以来参与义乌经济建设的外来建设者、在外地的义乌乡亲和所有关心、支持义乌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的国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5年,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义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针对宏观形势总体趋紧、资源要素持续制约等困难,因势利导,破难而进,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结构调整。适应商贸城市发展要求,把现代服务业和小商品制造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会展业发展态势良好,与国内外知名会展城市、展览公司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全年共举办各类展览28个,其中2005年义博会实现成交额81亿元,外贸成交额占65.3%。承办的中国市长论坛、全国工会维权机制建设经验交流会等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现代物流、购物旅游、电子商务等继续得到较快发展。加快市场建设和改造,不断完善市场体系。稳妥实施市场行业布局调整,全方位开展市场招商,努力增强商贸业核心竞争力。韩国馆、香港馆、四川馆等入驻国际商贸城,联合国难民署、家乐福等境外机构在义设立采购中心。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率先在全省推行工业项目公开招选制度,千方百计争取省重点工业项目3个,入选省赴京重大签约项目9个,推进了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积极推进零耗地技改,强化工业用地集约开发水平。重点打造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出口实绩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小商品制造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发展优势进一步形成。完善扶农政策体系,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5家,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9个。

围绕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突出要素保障。严格土地管理,及时调节土地供应总量,认真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和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千方百计争取用地指标,扎实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加快电网设施建设,积极向外地购买电权,实行科学有序用电,电力供需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创造条件吸引外资银行和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来义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业务,创立了浙江稠州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浙商银行义乌分行正在筹建,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问题。大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扩大部门预算“一编到底”试点范围,制定政府性负债管理办法,对政府性债务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强化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投标管理,全年节约政府财政资金8.4亿元。

围绕提高国际竞争力,突出扩大开放。深入实施外贸出口多元化战略,不断培育、壮大外贸出口主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现加工贸易额同比增长174.4%,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份额扩大至49%,经海关义乌办事处办理出口标箱11.4万只,增长 15.6%。积极组团参加省委省政府组织的港澳浙江周、日韩经贸活动、“法国·中国浙江周”等重大活动,推动由“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引进投资规模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10个。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山海协作”,强化与商务部、外交部和联合国驻华机构等组织的联系,与韩国首尔特别市中区、海南省三亚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围绕促进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和谐建设。从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住房、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方面入手,增进社会和谐。扎实开展农村住房特困户解困工作,初步确定了7798户解困对象,首批1864户的建设用地审批已经启动。东洲花园经济适用房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塔下洲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顺利。高度重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认真编制城市交通综合规划,加大依法治理力度,致力建设顺畅的城市交通体系。社会保障工作卓有成效。新增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员7.1万人,新增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参保人员3.8万人。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大力推进科教、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新增企业研发中心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2项。第三轮教育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基础教育“课改”实验成效明显,义乌第二中学顺利通过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的评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实施镇街中心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改造。全面开展文化大市建设,国际文化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新体育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广场文艺活动、农村文化节、社区文化节、全民健身节等活动蓬勃开展。实施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垃圾房693座。启动了70个村的环境整治。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全面启动环境管理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和网上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蜜蜂集团真空浓缩造粒治理氨氮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继续深化消防、道路安全、“三合一”企业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各类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均实现了零增长。“千镇连锁超市”实现建制镇全覆盖,“万村放心店”覆盖面达到 53.4%。进一步做好信访接待、食品药品安全、移民安置、地质灾害避险等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防控体系建设,主城区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已基本建成。加强应急机制建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强鼠疫、艾滋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控。

我们还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开展先进性教育和“攻坚破难、走在前列”、“集约用地、科学发展”主题活动,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等各项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素质和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压力加剧,可持续发展难度增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效还不够明显,一些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攻坚阶段。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入,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有利于我市加快建设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国内经济仍处于较快增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在上升通道稳健运行更长时间是近几年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有利于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成运行,不仅使得我市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区位条件进一步改善,同时,也为我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优化配置资源,加快率先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一五”时期义乌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走在前列,力争到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经济发展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国际性商贸城市雏形。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和目标,到“十一五”期末,我市要在“综合实力、市场发展、国际化发展、城乡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制度创新、生态建设、社会和谐”等八个方面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保持领先位置。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领先。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0年确保达到500亿元、争取达到5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确保达到8500美元、争取达到9000美元。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到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33亿元;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更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经济中心城市。
——市场发展领先。市场规模、功能、档次不断提高,物流、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力争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5%以上。市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支撑体系不断健全,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努力把义乌市场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展示中心、流通中心和信息中心。
——国际化发展领先。对内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各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达到新水平,经济外向度、城市开放度、多元文化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商品市场外向度达60%以上。政府涉外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实现经济贸易国际化和服务功能国际化,成为在全球有较高知名度的商贸会展城市。
——城乡统筹领先。城市规划建设高标准新水平,城市功能完善健全,到2010年中心城区基本形成100平方公里框架,城市化率达65%,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共享城市文明,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
——社会事业发展领先。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教育强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科技强市,全面建设文化大市,提升发展软实力。现代文明风尚不断普及,居民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制度创新领先。深化投融资、金融、公共财政等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推进行政管理、项目审批、事业单位等体制改革和市场治理机制建设,基本形成与国际化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优势。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生态建设领先。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创建成为适宜创业和人居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和谐领先。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统筹的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5%。社会应急机制较为健全,治安状况良好,公共安全情况明显好转,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

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要把握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重点。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扎实推进“十一五”科学发展,必须按照服务业更旺、制造业更强、农业更优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商贸业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商贸业发展规划布局,进一步健全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相配套,要素市场为支撑的市场体系,努力把国际商贸城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和展示中心;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境内外制造业基地的对接,加快全球采购平台建设,强化海关、检验检疫、出入境、涉外司法等市场服务功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创建“信用市场”,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大力培育精品展会,壮大现代物流经济,积极发展购物旅游,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面实施以两大省级开发区为核心的义西南和义东北产业带发展规划,重点扶持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合力打造服装、纺织、工艺品、机电、饰品、拉链、化妆品、玩具、文化用品等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块状经济向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国际性产业集群转型;继续做好工业项目储备,推进工业项目公开招选制度,注重成长性新兴行业培育,优先发展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行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创立研发中心,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创新成果,全力打造小商品研发中心;实施品牌强市和质量立市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产品和行业品牌,争取建立一批国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成为国家级小商品行业标准的重要中心。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深入实施农业企业化行动,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开发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二)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十一五”科学发展,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优化城乡开发格局,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按照“一体两翼”发展要求,强化城市空间布局,高标准编制城市系统规划;强化主城区核心作用,合理布局主城区八大分区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副城区城镇功能调整,以现状镇为基础形成大陈、苏溪、上溪、义亭、佛堂、赤岸六大组团,促进城市组团互动发展。
突出商贸特性,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便捷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干线道路网建设,完善铁路新客站和新货场功能,完成义乌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市信息化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科学编制社区详细规划,加快实施主城区旧村改造和新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副城区村庄和城郊区村庄的新社区建设,力争完成边缘山区村庄的异地奔小康工程;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开展村庄整治示范村建设和整镇整街整治工作;深入实施农村饮用水、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努力建成城乡一体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建设。深化“市场带百村”活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城乡配套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三)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提高国际化水平。扎实推进“十一五”科学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扩大市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扩大小商品外贸出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出口质量和效益,积极引导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出口名牌,鼓励企业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与吸收创新,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进一步规范外贸出口秩序,加强对异地和境外驻义办事机构的日常监管,规范市场经营户经营行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拓展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强化涉外管理服务功能,争取在涉外管理机构设置、涉外管理权限下放、国际仲裁机构引进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争取设立口岸和出口加工区。
创新招商引资载体,提升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吸引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设立采购、物流和营销中心,吸引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先进装备和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促进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集聚;创新“以外引外”、“以民引外”等方法,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外商的引资,积极鼓励外商并购民营企业股权。
加快“走出去”步伐,促进对外合作发展。努力提高“走出去”的水平,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不断提高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建设节约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扎实推进“十一五”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快生态市建设,强化区域资源和环境支撑。一是强化要素资源支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增强水资源开发能力,优化能源保障网络,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扎实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区域工业生态与企业生产清洁化。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加快生态市、生态村镇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生态保障机制。

(五)建设文化大市,增强城市软实力。扎实推进“十一五”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义乌精神,全面建设和巩固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卫生强市和体育强市。一是加强文化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的公共服务能力。二是突出素质教育和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着力办好义乌工商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形成现代教育体系。三是高标准建设卫生强市,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救治服务能力。四是推进科技强市建设,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快构筑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全力打造人才强市,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打造人才培育基地,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机制,促进人才集聚。六是努力建设体育强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申办国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六)打造“平安义乌”,增进社会和谐。扎实推进“十一五”科学发展,必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医疗、住房困难、残疾人救助、突发性灾害救助、就学困难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灵活多元的就业体系,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形式多样的就业推介活动,完善就业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机制,加强劳动维权机制建设,建设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强化人口资源管理服务,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外来人员管理服务,积极发展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和老年服务产业,重视保障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残疾人权益。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消防、安全生产管理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有效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推进“法治义乌”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加强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深入推进基层民主自治,认真贯彻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方面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加强人民武装工作和国防建设。

(七)深化体制改革,创优发展环境。扎实推进“十一五”科学发展,必须加快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营造良好软环境。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科学行政能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深化市、镇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和政府采购制度,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领域,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三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创新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重视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设;推进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强化行业协会制定内部技术标准、行为规范,培育发展外向型中介机构,促进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三、2006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安排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加快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层次、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2006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2%以上,外贸自营出口比上年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全市城镇净增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人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扩大会议各项部署和《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围绕保持市场长盛不衰核心,以提升为主题,狠抓产业素质、开放层次、城市功能、谋福解困、协调发展和规范创新六个重点,力求新提升,增创新优势,为“十一五”科学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是今年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快提升商贸服务业层次。要认真开展市场发展调研,深化国际商贸城规划,加快国际商贸城一、二期连廊建设,开展宾王市场改造和副食品市场搬迁工作,重视农贸城、木材市场、物资市场等专业市场发展。加快编制“义乌·中国小商品批发指数”,力争在义博会召开前向全球定期发布。加大市场招商力度,更多地引进品牌日用消费品和大型采购商。积极引进新的产业和行业,有序发展专业街。积极创建“信用市场”,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新会展中心,精心筹备义博会、文博会等大中展会,争取举办各类展会50个以上。大力支持浙商银行义乌分行开业,致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争取承办全国旅游产品博览会,加强与杭州休博会等的联结,加大对客源市场的促销力度,努力实现购物旅游总人次增长15%以上。扩大消费需求,全面启动商业网点规划,更多地引进大型跨国超市、国际名品旗舰店来义设点,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推动城区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确保“千镇连锁超市”在农村传统集镇覆盖面达60%、“万村放心店”覆盖面达75%。积极扩大文化、健身、旅游等休闲型消费,培育住房、交通、教育、信息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倡导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实施“质量立市、品牌强市”战略,加快提升小商品制造业层次。要切实做好项目工作,加强工业项目库建设,重视项目的挖掘、引进、包装和储备,集中力量推进重大工业项目的报批和实施。继续实施“五十强”工程,完善工业项目公开招选制度,有选择、高起点地承接国际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延伸拉长产业链。抓好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建设,确保技改投入增长10%以上。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做好科技对接项目的跟踪和落实,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研发中心5家。坚持整治和引导相结合,大力推广企业标准化建设,特别是传统优势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传统优势行业产品的质量水平。争创一批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推动产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新建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支持一批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迅速壮大。着力提高工业开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和投资强度,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全力推广循环经济,积极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努力增强政府为民谋福解困的能力。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深入实施农业企业化行动,加快推进农用地依法有序流转,培育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个,积极引导农业走出去,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挖掘和开发名特优农产品,通过办节、参展等形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标准农田1.5万亩、万里清水河道33公里,实施千库保安28座。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扑灭铲除有害植物。积极推行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强化农民转移就业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的培训,争取全年培训各类人员2.5万人以上。深入开展“市场带百村”等活动,积极培育来料加工专业户、专业村;规范发展“农家餐”,支持“红糖节”、“杨梅节”、“莲藕节”等农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节约用地、提高档次、稳步推进的要求,努力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在不突破现有规模的前提下稳步开展新社区建设。继续抓好村庄整理,加快“空心村”改造步伐,力争建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农村特色的示范村15个。基本完成甬金高速、浙赣新铁路沿线村庄的村容村貌整治,启动实施上溪、城西、北苑三个镇街的“整镇整街整治”试点工作。加大农村住房特困户解困工作力度,抓紧启动首批农村住房特困户建房。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积极实施城乡饮用水工程,科学制定水资源配置规划,合理布局自来水厂,扩大城乡集中连片供水覆盖面;对一些地势起伏较大的边远农村,通过建造小型饮用水源,采取点状分散供水方式改善用水条件,确保年内改善饮用水人口5万人。深化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加强城乡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加大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力度,推广清洁养殖,重视水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开展农村绿色家园活动。

(三)着力加速经济国际化进程。按照做强外贸、做精外资、做大外经的思路,进一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把规范外贸经营秩序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建立健全规范外贸秩序协调组织,加强对异地和境外驻义办事机构的日常监管,从严查处非法转让核销单行为,进一步规范小商品出口秩序。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扩大出口欧美市场的占比,努力扩大在新兴市场的占有份额。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促进旅游购物式外贸发展,培育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引导和规范市场经营户外贸行为,建立纺织服装等重要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完善外贸促进体系建设。提高选商选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组织参加“美国·中国浙江周”和“俄罗斯·中国浙江周”等活动,强化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招商。加强入世后过渡期服务贸易领域开放问题的研究,制定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鼓励政策,力争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深入开展对民营企业嫁接外资意向调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有引资意愿、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企业与外国公司对接,扩大“以民引外”规模。推动对内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继续扩大与“珠三角”的经贸交往,提高区域协作发展水平。加强外经合作规划,密切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商务机构的联系,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研,为广大企业提供外经合作服务。开展在义外商登记服务,建立健全外商联系网络,构建管理服务、信息反馈的渠道和平台。

(四)着力强化城市综合功能。积极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环境,为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精心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全力做好40项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抓好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配套、巧溪水库除险扩容、凌云互通、金义东南线二期、工商学院扩建、游泳馆等15项续建工程;抓紧实施文化基础设施、义乌机场航站区扩建、杭金衢与甬金高速公路连接线、污水处理、垃圾填埋三期、输变电等25项新建工程;科学合理做好老铁路线的规划改造,努力抓好连接周边县市部分高等级通道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城市商居功能。抓好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报批工作,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启动义乌内陆口岸场站一期建设,努力增加民航航线和航班,加快“数字市场”建设步伐,不断优化经商创业平台。加快北门街区块的改造步伐,启动首批老小区公用基础设施改造,抓紧实施天然气供气管网、中心菜市场建设,强化停车场规划建设,推进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服务能力。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强化雨污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地下空间利用研究工作,拓宽城市发展和承载渠道。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顺应汽车社会要求,着重缓解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公交优先”理念,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健全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市容市貌管理,严格整治“五小”行业,抓好三轮车萎缩性管理与整治,强化工地和废土运输处置管理,推进环境维护作业的市场化运作改革。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促进在人文素质、市民素质等方面有明显的提升。

(五)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加快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生态市和公共安全建设为抓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从今年秋季开始,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并对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课本费和生活费实行补助。突出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社会教育机构的管理,稳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平台建设,完善人才资源信息库,吸引、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来义创业。扎实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快国际文化中心建设,继续开展“双建设”活动。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扬传统商业文化,办好农村文化节、社区文化节、文化艺术节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加强新闻出版工作,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加快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狠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严密防范艾滋病、禽流感、鼠疫等严重传染性疾病传播。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精心筹备2007世界女足锦标赛,争取承办国家级和国际性体育赛事5个以上。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赤岸、佛堂、义亭、上溪、苏溪创建成为省级生态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继续抓好滩坑水库、巧溪水库等移民安置,重视气象、双拥等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5000人、工伤保险11万人,新增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4万人,实现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应保尽保。完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健全长效救助机制。积极开展慈善救助,探索福利工作社会化发展新路子。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大力开展消防和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坚决关闭“三合一”等场所,加快建设一批危险物品仓库,努力保持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零增长。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和无证经营药品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信访工作,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各类专项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六)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成好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务必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多地将财力、物力和政策等公共资源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更多地运用规划和产业政策、技术和环境标准等手段改善政府经济管理。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一编到底”试点范围,积极做好稠城、大陈和赤岸的“镇财市管”试点工作,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逐步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根据事权、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开展镇街建设项目出资配套政策清理工作。健全国有资产营运、监管制度,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和维护市委的统一领导,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和决定,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细化、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积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以“五五普法”为重点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求真务实,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不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做到在任务面前勇于承担、在困难面前勇于进取、在矛盾面前勇于开拓,矢志不渝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各位代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十一五”时期,是义乌力求新提升、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的五年。省委省政府对义乌发展高度重视,明确要求总结、推广 “义乌经验”,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鼓励和巨大鞭策。让我们在中共义乌市委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为加快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而努力奋斗!


# 义乌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最后编辑时间:2011-03-07}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