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论坛 - YWBBS

义乌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十一五”时期,是义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人民在中共义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上级 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创新创优、提质提效,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 目标任务,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朝着建设国际商贸名城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2011年2月27日在义乌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义乌市市长何美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政府主要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义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人民在中共义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创新创优、提质提效,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朝着建设国际商贸名城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亿元,比2005年翻了1番多,五年平均增长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3100元增加到83539元。工业总产值1174.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2.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倍和1.4倍。投资、消费、出口进一步协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4亿元、自营出口28.6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1.8%、17.7%和21.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00.5亿元、贷款余额1062.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6倍和2倍。
——增长质量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9:46.2:50.9调整为2.8:43.2:54.0。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分别增长85.5%和152%。2010年完成综合财政预算总收入173.7亿元,比2005年增长90%,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2.8亿元,均增长120%。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0%、17.6%和21.2%。
——社会发展全面加快。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9.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1.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7.1个百分点。高起点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12所镇街中心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每千人执业医生数3.67人,比2005年增长63.1%。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义乌商报》成为全国唯一由当地主管主办的县市报,广电台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双电视频道的县市广播电视台。社会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持稳定。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和国家语言文字二类城市评估,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20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91%和8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36亿元,增长1.8倍。新增农房改造建筑面积1602万平方米,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383万平方米,城乡居住条件显著改善。45—60周岁人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90%。新增城镇就业5.9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创新创优不松劲,牢牢把握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坚定信心、砥砺奋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一)始终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致力于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冲击初期就及时提出并实施一系列“保稳促调”措施。深入开展“四个年”活动,积极实施“义乌市场万里行”。成立帮扶办,办理历史遗留工业用房“两证”608件,增加有效抵押额11亿元,累计为106家企业提供应急还贷周转资金37.8亿元,开展市场商位使用权质押贷款,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有效缓解企业担保难和融资难问题,并减轻企业负担65亿元。以国家扩大内需为契机,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31个项目列入中央投资计划或储备项目,13个项目列入新增省重点工程。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公用经费占比减少0.5个百分点。
加速提升商贸服务业。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国际商贸城四区、五区和篁园市场、副食品市场、家具市场等7个市场区块,新建市场面积242万平方米。“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由商务部向全球发布,开发小商品编码和市场信用指数,荣获全国首个“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称号。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集聚各类网商3万多家、第三方平台企业100多家。会展业取得新突破,新增文博会、森博会、旅博会3个国家级展会,举办各类会展活动510个。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社会货运量4331万吨,比2005年增长72.7%。成立义乌海关,监管出口57.6万标箱,比2005年增长106.5%。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新增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30家,建行、工行、人保等7家金融机构实现升格。购物旅游成为长三角特色品牌之一,2010年接待游客突破800万人次。
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和义乌工业园区,新增国家级产业基地10个,饰品行业列为全省21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试点之一。积极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75家、上市公司3家。加大自主创新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提升。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16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1家。全力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4项,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只、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7件、专利授权7764件,商标综合实力居全国县级市第2位。引进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国家小商品质量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日用小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研究检验机构和研发基地,建立科研院校虚拟研究院、浙大义乌创业育成中心、义乌创意园等产学研服务平台,智企对接进一步加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目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佛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七一农业生态园等初具规模,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形成瓜果蔬菜、花卉苗木、规模养殖等一批优势产业。设施农业发展迅猛,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69%。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农业检测室全覆盖,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80个,总面积13万余亩。规模经营稳步推进,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9家,60%以上耕地实现流转,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70%。上溪桃花坞等一批乡村生态休闲游项目日趋成熟。

(二)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带动,致力于构筑体制机制和国际化新优势,发展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

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得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改革总体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改革试点写入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和省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深入推进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体制、产业发展体系、社会事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管理体系得到长足发展。扎实抓好扩权强县改革,618项扩权事项全面落实并规范运行。大力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和中心镇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佛堂镇成为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之一、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重组建立四大市属国有企业。
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国际贸易货物、资金、人员往来便利化,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新增境外企业驻义代表处2332家,2010年来义境外客商42.2万人次。建立进口商品馆,吸引55个国家的近3万种特色商品入驻。成功举办4次义博会海外展,组织企业参加200多个境外展会,47家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海关总署专门为义乌量身定制“旅游购物商品”和简化归类政策,成立全省首家本外币兑换公司,航空口岸连续4年临时开放。外贸风险预警与纠纷调处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在义乌设立全国首个县级办事处。国际交往进一步扩大,新增国际友好交流城市14个,接待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7位。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积极推动跨地域、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要素资源互补,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强与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大力拓展劳务协作,在14个省份新建57个劳务协作基地。积极融入长三角,主动对接上海世博会,深入推进与上海杨浦区的合作交流。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区域合作,协力推动浙中城市群发展。深化山海协作工程,成功举办义博会山海协作专区,市场来料加工业务辐射全国25个省份。进一步做好“双对口”工作,圆满完成支援青川县板桥乡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三)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致力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综合品质不断提升。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修订实施市域总体规划,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5平方公里增至9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75%。实施133项重点工程,浙赣铁路义乌段移线、铁路新客货站、民航义乌机场航站楼、国际博览中心、商博大桥、凌波大桥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用,甬金高速、凌云互通、金义东南线二期、环城南路拓宽、稠佛公路改造等工程竣工通车,新建改造公路34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1303公里。加快城乡新社区建设,推行高层公寓、农村住房功能分区、宅基地换住房等新型改造模式,新增118个村实施旧村改造,新建农房2.5万户。拨付市级新农村建设奖励补助资金4.7亿元,带动农民投入130多亿元。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优化办学条件,新建、扩建、改造校舍67万平方米,累计解决外来建设者子女就学18.6万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市评估验收,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义乌工商学院成为全省唯一“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高职院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医疗资源统筹配置。健全疾病预防体系,成功处置登革热、甲流等疫情。开工建设浙大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等项目。人均寿命提高到77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扎实开展“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镇街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体育强镇(街),义乌道情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4.48‰。积极发展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统计、档案、对台事务、人防、气象、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供水网络基本建成,自来水普及率90%,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实现城乡全覆盖,绿色村庄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建成5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9万吨,354个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顺利通过新“811”水环境污染整治验收,义乌江水质持续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8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49.8%,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市和浙江省森林城市,6个镇都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镇。

(四)始终坚持改善民生、确保稳定,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持续改善民生。把为民办实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206亿元,年均增长20%;民生支出比重达56%,比2005年提高17.8个百分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支出46亿元,年均增长25.3%,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每月发放70元基础养老金。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快农村住房特困户解困工作。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为基础,廉租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2008年以来每年坚持办好十大民生实事,累计完成住房、交通、社保、就业、公共安全等方面144项民生实事。
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开展“四加一”集中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高度重视信访维稳、社会治安工作,加强社会矛盾防范排查和调处化解,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积极处置“问题奶粉”等公共安全事件,成功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市。稳妥开展民族宗教工作。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连续3年圆满完成“平安义乌”创建目标,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民兵预备役和军民共建工作扎实推进。

  (五)始终坚持创新创优、提质提效,致力于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加快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提高人代会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五年来共办理人代会议案、代表建议1554件,政协提案1748件。加强规范性文件清理,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开展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改革,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内设机构由103个缩减至41个。狠抓简化审批流程,全市审批项目提速位居全省领先水平。深化“镇财市管”改革,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积极开展“小金库”治理。启用数字城市96150,探索建立应急与非应急协调联动的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行政效率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在这五年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贺国强等亲临义乌视察指导,对义乌发展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争取等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我市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省委、省政府号召在全省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并赋予义乌设区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五年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科学发展的经验尤为可贵。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义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我市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义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关心、支持义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2010年主要工作

刚刚过去的2010年,市政府以创新十大工作机制、打造十大发展平台、建设十大重点工程、办好十大民生实事为抓手,全面开展“创新创优、提质提效”主题活动,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顺利实现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自营出口额增长3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4.5%和14.2%;人口自然增长率4.21‰;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2%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4%和3%。一年来,我们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重大规划编制和平台建设。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26个专项规划,完成新一轮市级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开展首次镇街土地利用总规编制,稳步推进城市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功获批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为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全面开展生产资料市场前期工作,加快金融商务区、国际文化中心、总部经济区等重大区块建设,开工世贸中心等项目。积极规划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国家级综合客运枢纽,基本建成内陆口岸场站一期。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6个低丘缓坡项目林地占用获批。

二是抓重大产业转型升级。圆满完成新一轮市场行业布局调整,进口商品馆、购物旅游中心实现扩容提升,副食品市场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中心建成投用。积极培育壮大网商队伍,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成功举办义博会等128个会展活动,引进第三届非洲商品展、第59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等品牌展会。完成饰品行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试点实施方案等一批优势和重大产业发展规划,新增省级以上重大重点科技项目86项、省级技术研发中心4家,与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达成基地建设协议。

三是抓重大项目带动。积极争取中央及省项目支持,新增省重点项目7项,向上争取资金7.6亿元,同比增长58%。开展重点工程开工挂牌销号,实施征迁等节点大攻坚大督查,以十大重点工程为核心的105项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提前4个月完成杭长高铁客专征地任务。完成图书馆、档案馆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溪自来水厂、枫坑水库除险加固扩容、江东东路延伸等一批项目投入使用,37省道改造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狠抓工业项目开工投产,18个重大产业项目全部开工建设,352个遗留工业项目开工率99.1%,投产率81%;2009年供地的39项“招拍挂”工业项目开工率92%。

四是抓重大改革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争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工商、外汇管理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与小商品国际贸易相适应的监管政策。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之一,“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建设有序推进,航空口岸临时开放时间由原来3个月扩大为4.5个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综合行政执法、扩权强镇分项改革成效初显,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上报审批。

五是抓重大民生实事办理。开展城市交通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实现城乡统一票价,开通各镇街至国际商贸城直达公交。出台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系列住房保障政策,南洲花园、苏溪紫竹苑小区930套安居房分房到户,首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通过评审。制订实施“空心村”改造等政策,实施农房改造10957户、异地奔小康886户。被列为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之一,药品让利率56.7%,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分别下降31.7%和27.1%。

六是抓重大社会事务管理创新。以“两创两提”为主抓手,推出便民服务新举措396项、创业承诺590项,明确职能交叉、管理真空等32个疑难问题的责任主体。新行政服务中心建成投用,35个职能部门726项行政审批项目集中办理,审批服务项目平均提速2.7天。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整合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全覆盖。设立市急救中心,全市120急救实行统一指挥。建立医调会和医疗纠纷预防处理机制,医患关系更趋和谐。“平安义乌”建设不断深化,圆满完成世博安保任务。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比上年分别下降7.1%和3%,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荣获“双拥模范城”称号。


# 义乌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最后编辑时间:2011-03-07}

 相关内容